重庆瞭望|过紧日子的三个误区
2024-12-17 07:33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近年来,过紧日子成为一个高频词。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让老百姓过好日子。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再度引发舆论关注。
从“带头”到“习惯”过紧日子,体现着党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精准把握,也是对未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深远布局。但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对“紧”字理解不到位、执行不彻底,紧日子过成了“四不像”,陷入了误区。有的更以过紧日子之名,行懒政怠政之实,背离了执政为民的初衷,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3月6日,财政部长蓝佛安接受采访时表示,过“紧日子”是长久之计。/中国网
误区一:将紧日子过成了“苦日子”
过紧日子,强调的是崇尚简朴、厉行节约、力戒奢华。但在一些基层部门看来,过紧日子就是“过苦日子”,不该花的钱确实省了,但该投入、该支出的地方也畏手畏脚,导致工作难以推进、项目迟滞不前,降低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比方说,有的地方将过紧日子等同于减少投入、削减预算,在一些关乎发展大局的关键重大项目上也“掐头去尾”,致使资金匮乏、进展受阻;有的则过度简化办公条件,不更换老旧的办公设备、减少必要的办公用品等,“没苦硬吃”;有的高举“降本增效”大旗,减少或取消员工培训等成本预算,甚至把“紧”字落实在克扣员工基本的福利待遇上。
贯彻落实过紧日子要求,自然不能“宽打宽算”,但也绝不是简单粗暴地“一紧了之”。将紧日子过成“苦日子”,根源在于对艰苦奋斗、崇尚节俭精神的片面理解与实践偏差,在于未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与发展大势,以致在实践中混淆了“紧”与“苦”的界限,错失了以“紧”促“进”、以“紧”求“质”的良机。
避免走入误区,就要纠正认知偏差。各级党政机关应当阐释好“紧”字的真正内涵,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广大党员干部传递正确的节俭观念和实践经验。同时,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从严从紧、科学合理把好预算管理、资产配置、政府采购等支出关口,做到“大钱大方、小钱小气”,统筹安排“财政账”和“民生账”。
推行节俭办公,不能墨守成规,探索和创新节俭的新方式方法同样重要,如推广电子政务、实行无纸化办公、优化会议安排等,要确保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节约办公资源。
▲财政部对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提出要求。/央视新闻
误区二:把紧日子当成“挡箭牌”
我们提倡过紧日子,是要在有限的资金里精打细算,力求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然而,总有人打着过紧日子的幌子,要么以“条件有限”“资金不足”为借口,对本该加大投入、切实改善民生的项目置之不理;要么将本就有限的资源投入形式主义中,大搞徒有其表、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
现实中,一些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思想树得不够牢,光说不练——表面上积极响应,实际执行中却大打折扣、阳奉阴违。比如,合理控制“三公消费”尤为重要,要确保有限的财政资源能更多地投入公共服务。然而,个别地方明面上响应号召,暗地里依然在“三公消费”上大手大脚,不是频繁组织不必要的考察调研,就是高档餐饮接待不断。
有的领导干部“只要面子不要里子”——频频上马非必要非急需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大搞城市地标、超标装修办公场所,遇到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实际需求时,却直呼没钱。还有的用过紧日子“装点门面”,整了一大堆材料、开了一连串会议、走访了一系列地方,“政绩”“成效”是交上去了,该省的资金照样没省下来。
习惯过紧日子,绝不是个别领导干部不作为、谋私利的借口。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权力观,要把钱花在刀刃上,压减非刚性、非急需、不合理开支,更要注重投入产出比,注重效率与效果。同时,完善工作监督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和考核标准,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确保每一项决策、每一笔投入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通过多举措强化预算约束,确保过紧日子不走偏。徐骏 作/新华社
误区三:对紧日子实行“一刀切”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它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但一些地方的决策者,不顾实际情况的复杂性、不顾地域之间的差异性、不顾人民群众的具体需求和呼声,强行“一刀切”,大搞“平均主义”,坚持“要紧大家一起紧”。
比如,有的地方为了节省开支,不顾及教育、医疗资源的均衡分布和群众的实际需求,盲目合并学校、医院或削减公共服务项目;有的地方则对当地所有行业、所有企业实施无差别的紧缩措施,一律削减财政补贴等助企优惠,过程“干脆利落”,结果却使本就经营困难的企业雪上加霜;有的在削减社会福利开支时,不考虑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和承受能力,一律降低补贴标准或取消某些福利项目。
过紧日子绝不是“吃大锅饭”,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政策和措施。对于经济发达、财政实力雄厚的地区或部门,可以适当提高公共服务标准和水平;对于经济相对落后、财政实力较弱的地区或部门,要注重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需求,避免过度削减和降低标准。
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各地还需完善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落地的情况和问题,并根据反馈调整优化。还可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公众普及紧日子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提高公众对过紧日子的认知和理解。
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是一时之需、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策。把紧日子过好过扎实,还是要从“紧”字着力,要把“紧”弄懂、参透、落实,确保不偏离方向、不走样变味、不变形扭曲,让过紧日子真正成为党政机关的一种常态、一种习惯、一种自觉。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