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丨基层干部“没苦硬吃”死循环如何解?
2024-12-12 22:24
针对一些基层干部工作中面临的形式主义现象,媒体近年来发出了许多呼吁。形式主义的桎梏让越来越多的基层工作者陷入“文山会海”“稿来稿去”“没苦硬吃”的冗杂无聊事务,逆水行舟,他们感到艰难、无奈。
打破这种死循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思考、科学应对。
“没苦硬吃”的本质。“没苦硬吃”,形象地反映了部分基层干部在工作中面临的尴尬局面——他们承受着一种“无形”的形式压力而无法获得应有成就感。往往不是面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而是形式上繁琐的文书、会议、报告、台账,和一些毫无意义的“迎来送往”。这些“既费马达又费电”的事务,耗费了基层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却并未实际推动政策的落实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这背后隐含的,是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一些基层单位跟风,各尽所能“维持表面功夫”,而不去关注切切实实的“真问题”。这种从众心理,消耗了基层单位和干部本该用于推动工作的积极能量,削减了他们的创新动力。
形式主义的根源在哪里?分析“没苦硬吃”现象,更应该关注到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首先是体制性激励机制问题。长期以来,许多对基层干部的考核重心偏向于数量和完成度,而非结果和效果。导致他们必然沉迷于“做足表面功夫”,即便工作中充满了无效和重复,依旧会被视为“勤奋”。其次,一些不良的机关文化和氛围也在无形中平加压力。在这样的氛围里,好多干部即使心有不甘,也只能在形式主义的“旋涡”里假忙。有的因为跟别人攀比,感到“不如”进而自我苛责,明明知道这样的状态并无益处,却又难以抗拒,不自觉深陷其中。
▲基层干部在文山会海中“跋山涉水”。翟桂溪 作/新华社
形式主义的枷锁能打破吗?改变“没苦硬吃”的怪象,须“敲碎”形式主义的枷锁。
重塑考核体系。将考核重点由“数量指标”转向“质量结果”。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标准,鼓励干部关注落实工作效果,尤其突出人民群众的真实获得感,而不是停留在流程和数量上。这种转变,可以提升干部的积极性,增强实际工作成就感。
优化工作流程。基层单位应当在和谐和效率之间找到平衡,减少不必要的会议与文件。明确每一项工作的清晰目的和期望。大幅度提高工作效能,使干部把更多的时间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工作针对性、实效性。
营造健康的工作氛围。在全社会共同倡导消除形式主义的良好文化氛围,让基层干部感觉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在一个以成果为导向的社会环境中,基层干部将更加愿意花时间去思考如何真正落细落实,而不是忙一些没有实质意义的表面文章。
加强培训与指导。定期对基层干部进行能力培训与指导,助力其走出形式主义的迷雾。通过分享成功案例、开设相关课程、开展经验分享等方式,提高干部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
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面对形式主义的死循环,创建可持续的激励机制是突破的关键。要对干部的业绩进行科学评估,对他们的创造性、主动性给予充分认可、奖励。对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开拓进取的干部进行表彰,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鼓励大家共同努力打破底层形式主义的束缚。
走出“没苦硬吃”现象的怪圈,对基层干部而言,关乎干部自身的工作乐趣、责任进取,关乎社会的有效治理。需要上上下下共同努力,打破形式主义的桎梏,重塑基层工作的内在价值、外在活力。让基层干部不再成为形式主义的牺牲品。唯有如此,基层工作才能走出死循环,真正服务于人民、推进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