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主旋律影视剧要走出三个误区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郑钰潇

2024-10-28 07:42

“主旋律影视剧不好看,满满的说教味儿”“人物和情节太假,主要角色永远是‘伟光正’”“老是这一类题材,都看得审美疲劳了”……你是不是也曾经有过关于主旋律影视剧的这些“吐槽”?

对症下药的“药方”早已开好。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十年前,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聚焦到主旋律影视剧创作上来。要清醒认识到,“主旋律”三个字从来不是劣质影视剧的护身符、遮羞布,更不是某些创作者、制片商用来绑架观众的道德武器。

▲电视剧《山花烂漫时》剧照。/重庆瞭望截图

误区一:追求“好看”≠避免“难看”

主旋律影视剧要想赢得观众,尤其是赢得年轻一代观众的喜爱,“好看”是一项基本条件。

追求“好看”带来的改观是明显的。纵观这几年“出圈”的主旋律影视剧,从扶贫剧《山海情》到革命历史剧《觉醒年代》,从以真实事迹改编的《大山的女儿》到群星集结的《理想照耀中国》……剧情扣人心弦,立意深刻高远,让很多年轻人为它们打出高分,自发地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安利”。

然而,追求“好看”绝不等同于避免“难看”。不少创作者心知肚明,说教式的主旋律影视剧只是“圈地自萌”,他们也努力尝试让主旋律变得好看。但这往往又容易走进另一个误区:让所谓的“好看”凌驾于真实性之上,导致影视剧脱离了生活的土壤,变得悬浮又狗血。

拿最近讨论度很高的《山花烂漫时》和《我本是高山》来说,它们都是以张桂梅事迹为原型改编的人物传记类影视剧。《山花烂漫时》赚足观众眼泪,成为收视爆款。《我本是高山》自上映以来一直争议不断,收获了“一地鸡毛”。

究其原因,或许在于《我本是高山》为了追求“好看”,反而走进人物庸俗化、故事套路化的死胡同里。该剧将张桂梅办校的初衷,从责任信仰改为丈夫的遗愿;将酗酒家暴的父亲改为母亲;女孩们求学困难想要放弃,改为不想读书逃课逛街……这些为了增加所谓戏剧冲突的“魔改”,不仅脱离了真实的人物经历,也丑化了剧中女性的形象。

“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对创作者来说,与其过分苛责那些“恶评主旋律影视剧”的观众,不如更好地观照一下自身,多反问自己几句:在创作中是否真正走进了群众中?是否真正尊重了观众的审美和智商?

▲电视剧《觉醒年代》剧照。/重庆瞭望截图

误区二:流量思维的眼光只盯着“一亩三分地”

主旋律影视剧需不需要流量?可以旗帜鲜明地说:需要。

一部好的主旋律影视剧,是多方共同努力的产物,当然值得被更多的人看见,产生更广泛的社会效应。流量制胜的时代里,这些承载着主流价值观的剧集、电影、纪录片、综艺节目等,理应用好流量和曝光度,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一个较为明显的趋势是:近些年,一些主旋律影视剧张开双臂拥抱流量艺人,借鉴商业类型片的拍摄手法,以市场化的方式推动了主旋律影视剧的发展。

流量是把“双刃剑”。值得警惕的是,流量思维也容易带来创作的同质化与模式化倾向。比如,当某一种内容模式获得市场认可后,一些创作者便会投机取巧、照抄照搬,某些流量艺人也试图借助出演主旋律正剧,来给自己“镀金”。真正应该做好的内容部分,反而成了鸡肋。

此外,对于主旋律影视剧而言,也要着眼长远,不断放大流量的“长尾效应”。不少精品主旋律影视剧之所以拥有长久的生命力,离不开“二创”(指以某一作品为基调,进行改编、仿作的二次创作)。

比如,《觉醒年代》的爆红,离不开互联网用户大规模的“二创”。剧中提到的八小时工作制、中西方文化碰撞,至今仍拥有很高的讨论度,而剧里的“独秀”表情包和鲁迅金句库,也为年轻人的“玩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又如,《亮剑》多年来持续在B站走红,诸多年轻人自发地进行二次剪辑,衍生创作文本,流量加持之下,“李云龙”甚至成了一种文化符号。

“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这提醒我们要借助流量、用好流量。让流量朝着正确的方向奔流,那些带着时代热度、具有精神高度的主旋律影视剧,自然会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

▲电视剧《人世间》剧照。/重庆瞭望截图

误区三:把主旋律狭隘地理解为“高大全”

将镜头对准普通人,以人民视角展现时代,同样能讲好主旋律。

“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正是这样一个个不完美的个体,构成了主旋律影视剧最生动,也最鲜活的注脚。没有“高大全”“伟光正”的脸谱化角色,充满人情味儿的烟火气,同样能书写出恢宏的大写意。

多年前的一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反映了北京胡同里平民百姓的普通生活,凭借平实的剧情吸引了大量观众追捧。这部剧没有强情节、强冲突的戏剧性,也没有故作深沉的“上价值”“上高度”,但它抚慰了人心,疗愈了观众,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主旋律呢?

在坚定文化自信、致敬美好时代的指引下,要让主旋律的道路越走越宽,就要用优秀作品不断拓宽主旋律影视剧的内容边界、想象空间和传播效力,从更加亲切可感的角度中,折射出更宏大的时代主题。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也离不开人民。无论是《人世间》里呈现的那卷中国家庭近半个世纪的人间史诗,还是《我和我的祖国》将个人经历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里的风雨变迁紧密结合在一起,抑或是细节饱满、情感真挚,讲述了新时代“愚公”故事的《开山人》,无一例外,它们都将目光投向了大时代里普普通通的中国人。

“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新时代新征程上,主旋律影视剧要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人民需求,对主旋律的定义也要不断丰富完善。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要紧紧扣住“人民”这个核心命题。

当然,主旋律并不意味着“单旋律”。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

今天的观众,是有头脑、有能力来鉴别一部主旋律作品优秀与否的。尊重观众,让主旋律更好地入情、入心,也是在尊重文艺创作本身。

(来源:重庆瞭望 郑钰潇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柏云辉   主编:马京川      审核: 何旭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