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对加征关税说“不”,德国为何力挺中国电动汽车?
2024-10-25 07:37
前不久,欧盟成员国表决通过了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关税的提议。根据计划,欧盟委员会最迟将在10月30日公布加征关税的最终实施条例,相关规定则将从次日生效。
对此,德国政府及多家本土汽车企业表示强烈反对,德国总理朔尔茨表示,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只会伤害德国自身。
作为欧洲的汽车大国,为何德国政商界会强烈反对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其中关于中欧汽车产业合作共赢的发展逻辑,值得探讨与深思。
▲重庆汽车品牌“问界”亮相巴黎国际车展。/新重庆-重庆日报客户端
(一)长远看,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对欧洲汽车产业并没有好处
挥舞“关税大棒”,不仅会伤害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的利益,而且也不利于欧洲汽车产业的长期良性发展。
双方产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加征关税也会伤害到欧洲车企的利益。
中欧汽车产业合作始于40年前,德国大众率先与中国企业建立合资公司。40年来,中欧汽车产业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也让双方产业变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
在整车方面,中国是欧洲汽车品牌极其重要的销售市场,宝马、梅赛德斯-奔驰、大众、标致等欧洲车企都在中国设有工厂,并将大量产品返销至欧洲等地,加征关税同样会损害这些欧洲企业的利益。
在产业链合作方面,国内汽车仍有不少的零配件和技术来源于欧洲,中国车企在国际市场受阻,会减少相应零配件的需求,这也不符合欧洲汽车及其配套产业的利益。
贸易保护主义会削弱欧洲车企走出“舒适区”的能力,从而让企业丧失未来竞争力。
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欧洲学会副秘书长简军波表示,加征关税可能会在短期内限制中国电动汽车进入欧盟市场,但从长远来看,竞争缺失、合作不足会影响欧洲汽车产业在全球的创新发展。
多家欧洲车企也明确提出了担忧。梅赛德斯-奔驰集团方面表示,“我们坚信反补贴关税会长远地削弱一个行业的竞争力”。宝马集团在一份声明中称,对中国电动车征收额外关税不仅不能提升欧洲汽车制造商的竞争力,反而可能会损害那些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业务的企业……
对中国车企加征关税,并不意味着欧洲汽车可以填补市场空白,反而会延缓欧洲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
简军波表示,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当下欧盟面临着传统能源价格高企、能源供应短缺等问题,对此,需要加快实现能源绿色转型,以保障经济的安全发展。然而,对中国电动车企加征关税,不仅不利于欧盟实现碳中和目标,还可能让欧洲的绿色产业转型被迫滞后。
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发表报告称,如果征收关税,欧洲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可能会减少40%以上,但这将直接导致欧洲市场的电动汽车价格上涨,削弱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购买需求,并阻碍欧盟向汽车电动化过渡。
▲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外景(无人机照片)。记者 郭晨 摄/新华社
(二)客观看,关税壁垒并不能阻止中国电动汽车的崛起
有分析人士指出,此次欧盟以“反补贴”名义限制中国电动汽车,并不能站住脚。相关信息显示,到2022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已到期退出,但欧、美仍在实施大额购置补贴,补贴力度明显高于中国。此次欧盟以“反补贴”名义限制中国电动汽车是典型的“双标”。
面对中国电动汽车近年来积累的产业优势,各方需理性认识到,构筑关税壁垒并不能阻挡中国汽车的发展:
论现状,已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中国汽车的品质。德国最大交通协会全德汽车俱乐部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55%和37%的受访者将创新技术和设计列为中国汽车的吸引因素。
因此,加征关税固然会降低中国车企的价格优势,但仍将有消费者在权衡产品优势后下单购买中国电动车产品,这意味着部分关税将转嫁给消费者,无疑会伤害欧洲消费者权益。
究其根本,中国汽车竞争优势并非完全来源于成本优势,全德汽车俱乐部的调查结果就是最好的证明。据工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持续创新积累的技术和品牌优势、完善配套能力形成的产业链优势、超大市场推动造就的产业规模优势、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要素优势四个方面。依靠关税壁垒,并不能阻碍中国汽车进入欧洲市场的步伐。
看趋势,贸易壁垒很难挡住技术创新的步伐。当下,中国企业正在脚踏实地的加速电动化和智能化进程,积极发展结合人工智能等最新科技的智能网联车,致力于为全球消费者生产出更好的科技产品。从过往产业经验来看,贸易壁垒很难挡住产品和技术创新的步伐,欧盟“加征关税”的策略,并不会得偿所愿。
▲长安汽车数智工厂生产线。/长安汽车供图
(三)全面看,中欧合作才是长久的共赢之道
合则两利,斗则俱损。中国和欧洲都是开放合作的受益者,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的转型赛道上,中欧继续深化合作,共同开发全球市场,才是真正的长久之道。
回顾过去,中国因主动开放合作,让众多国际汽车大牌享受了发展红利,也促进了自身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
早在2001年,面对加入WTO的时代机遇,国内很多汽车行业人士也担心“狼来了”,认为打开市场大门后中国的汽车工业要因此崩溃。然而,随着不断加大开放力度,大众、奔驰、丰田、福特等国际汽车大牌深受中国消费者喜爱,成为中国发展的受益者,以吉利、长城、比亚迪等为代表的中国汽车民营自主品牌也迎来了蓬勃发展。
放眼未来,在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中欧汽车产业仍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简军波表示,欧盟在传统燃油车尤其是豪华品牌领域仍具有非常强大的竞争力,在品牌文化塑造、全球市场开发等方面,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仍是中国汽车学习的榜样,而中国在新能源技术上具有优势,双方可以通过合资与供应链上的合作等形式实现互利共赢,中欧在汽车领域的合作依然具有强大的互补性。
而很多欧洲政商界人士也意识到,唯有合作才能促进双方汽车产业的良性发展。今年4月,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首站就选择了重庆,并将博世氢动力系统(重庆)有限公司作为首个站点,在外界看来,这也释放出德国想要进一步加强汽车产业交流与合作的明确信号。
法国雷诺汽车公司CEO梅奥也称:“如果不能与中国企业进行良好合作,我认为欧洲汽车电动化进程将更加困难。”
汽车作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现代工业技术带动上下游产业最多的一个分类,开放合作是永恒的主旋律。面对关税迷雾,中国车企还需秉持着开放合作的姿态,继续努力探索和创新,让中国汽车一往无前地开往欧洲和世界。
世界不是一座孤岛,任何逆全球化的行为都是在画地为牢。随着全球化产业分工协作、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协同不断推进,历史终将碾碎一切“绊脚石”。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