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山寨论文繁荣,“正宗”学术造假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陈自强

2024-10-15 07:30

花钱就能发论文?

近日,湖北荆门警方破获了一起跨多省的伪造期刊案件,涉及征稿、组稿、印刷甚至通过网站内部人员将虚假论文上传的完整产业链。警方查获假冒期刊杂志20余种,刊登论文3万多篇,涉案金额1.5亿多元。

涉案金额之巨,期刊数量之多,令人触目惊心。但更让人忧心的是,这或许只是学术体系、人才评定系统中结构性乱象的冰山一角。

熙熙攘攘,利来亦有利往。近些年,山寨期刊、论文代写、版面寻租等学术乱象频发,也在一定程度上警示我们,不能止于个案的处理,必须追问:谁是这些期刊的主要光顾者?这些期刊最后流向何处?其背后究竟反映了哪些深层次问题?

▲地下“论文工厂”。朱慧卿 作/新华社

尽管国家三令五申“科研诚信”的极端重要性,但近年来,围绕学术期刊产生的乱象不少。

版面寻租,将学术公器矮化为牟利私器。正常来讲,期刊编辑往往对于论文选用有一定的影响力,部分期刊为了维持发展,收取少量版面费,尚可以理解。但当版面是一种稀缺资源时,不少期刊便经不住寻租诱惑。为了牟利,或公开,或半公开地出售版面,不顾文章质量与学术底线。

论文代写火热,学术成为商品。论文代写与版面寻租几乎是配套产品,先花钱请人代写,再花钱找期刊发文,学术不端就此完成了闭环。此前就有媒体报道,毕业论文代写,有着庞大的“客户群体”。一些不愿意花费精力或没有能力完成学位论文的高校毕业生,成了中介捞钱的“池鱼”。

山寨期刊层出不穷,学术成为“指标”。去年2月,在北京顺义法院处理的一起案件当中,一对姐弟召集代理人员,仿冒正规期刊征稿,私自印刷假冒刊物,仅4年时间,代发文章十余万篇,牟利1800余万元。更有甚者,会搭建期刊数据库,给“上钩者”一种网络可查的真实感。

而荆门警方破获的这一案件,则有一些新特点。综合公开报道,我们可以勾勒出这一山寨期刊产业链的运行逻辑:

在上游,通过线上渠道推广,只要花钱就能将自己的文章刊登在正规期刊上;在中端,设立线下编辑部,进行排版印刷,刻制虚假公章发放论文录用通知;在末端,与数据库工作人员进行合作,让其利用职务之便,在数据库内上传虚假期刊。

严密的产业链,让其与类似案例相比,有一个突出特点,即期刊数据库内部失守,工作人员将山寨论文收录进权威数据库,从而完成了“正规期刊”的华丽转身,这反过来也成了机构的最大卖点。这也表明,学术造假的手法在不断变化,值得警惕。

▲代写代发论文,背后往往有诈。朱慧卿 作/新华社

一个山寨小作坊能做到上亿元的销售额,让人震撼,也倍感遗憾悲哀。值得追问的,是什么“滋润”了如此庞大的市场?

答案或许并不复杂:有需求才有供给。尽管社会从上到下多次呼吁破除“唯论文”倾向,但论文在许多领域依然与人才评价体系紧密相依,被附着了太多功利化的期待。它不仅滋生了山寨论文、代写论文等乱象,污浊了学术生态,更堵塞了不少人才的上升可能,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而期刊到底是真是假,作者心里当然有数。毕竟在一个研究领域,有哪些正规期刊,研究者想必并不陌生,并且,简单一查就能证伪。或许,真不真从不重要,重要的是,附着在论文之上的功利目的能否达成。过于细究真假,反而显得格外不识趣了。

职称评定是一个重灾区。据此次负责该案的荆门警官介绍,“这些(论文)在数据库里保存都不会太长,也就一两个月的时间。等作者评完职称后,该员工就会将相关文章撤掉下网。”

这说明,山寨期刊既迎合了,也满足了部分人职称评定的需求——或许不能全怪某些人的功利。就拿教师职称评定来讲,在不少地方,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定都有论文要求,这本身就极不合理。调查显示,44.1%的专业技术人才和40.2%的用人单位认为,“唯论文”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改变。

大学则是另一个重灾区。一方面,论文与评优、评先、评奖相绑定,免不了有人“剑走偏锋”。此前已有媒体报道过,竞争激烈的保研中,不少人为了加分,也会选择花钱发“水刊”。

另一方面,不少高校研究生甚至是专硕毕业要求里,都有论文发表的要求。而在最近新一轮研究生大扩招的背景下,学术刊物的数量却变化很小,这俨然加剧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并且,不少刊物的关系化,叠加高昂的版面费,研究生群体的学术生存将更加困难。这或许将加剧乱象,迫使研究生群体成为山寨期刊、版面寻租的又一大顾客群体。

▲人才评定中的“懒政”思维。勾建山 作/新华社

破除山寨论文乱象,需要标本兼治。比起对供给侧的雷霆出击,对需求侧的纾解更加重要,也更加迫切。

从治标来说,需要监管部门紧跟学术造假的新形势,保持监管高压态势,以典型案例的严格处理,来提振风气,起到举一反三的震慑作用。

此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为目标,以推进科研诚信建设制度化为重点,以健全完善科研诚信工作机制为保障,坚持预防与惩治并举,坚持自律与监督并重,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后续成效值得期待。

从治本来说,需要将破“四唯”落到实处,探索更加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山寨论文能通过职称评定审核,说明不少单位在“唯论文”之外,还存在着“唯指标”的痼疾:论文质量高低、刊物权威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有发表,又发表了几篇。重视论文本是科学之举,但对待论文的态度与方式,却又与科学相悖。

对于人才评定,需要把握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人才的专业特点,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让专业人才在评价制度中能够人尽其才,释放更大潜力和动力。

例如,对于教师的职称评定,能够结合教学一线的实际,谁说会写论文的老师就比不会写论文的老师更会教书呢?北京的改革就将职称评定分为品德、能力和业绩3个方面,而吉林的改革则提出:凡在一线工作满30年,并担任一线教师岗位10年,同时满足高级教师基本条件的教师,均可直接晋升高级教师。

而针对研究生扩招的大背景,一方面需要适当增加版面资源,适当降低刊物开设的要求,满足研究者的正当发表需求;另一方面,需要改革“唯论文”倾向,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设置科学的多元化的毕业要求。例如,不少学科的专业硕士学位,能否以专利、作品等取代论文,都值得探讨。

总之,打掉一个山寨论文产业链容易,但更重要,也更迫切的,是彻底铲除滋生山寨论文的土壤。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唐文培   主编:马京川      审核: 李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