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越来越“胆小”的学校,如何培养更勇敢的学生?

新重庆-重庆日报

2024-06-27 07:38

学校越来越“胆小”,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临近暑假,学生安全成为热点话题。近期有媒体调查发现,由于责任分担机制不明晰,学校似乎对学生安全承担着“无限责任”——无论是校内或是校外,上学或是假期,只要发生学生安全事件,学校都难辞其咎。

联想到此前频频引发舆论关注的“课间圈养”“厕所社交”等现象,可以发现,“校园安全之困”正在阻碍学校教育发展,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要知道,越来越“胆小”的学校,难以培养出自信勇敢的学生。如何让学校卸下沉重的包袱,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值得多方共同考量。

▲学生们在体育课上进行抛绣球比赛。黄孝邦 摄/新华社

“怕孩子出事、怕家长闹事、怕给自己找事”……当下,不少学校管理者普遍面临这样的复杂心态。

毫无疑问,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安全”二字是必须守住的底线。但安全实际上只是对教育过程的最低要求,如果仅仅为了安全而“自废武功”,教育的目的和效果都将大打折扣。

比如“消失的课间10分钟”。本该承载学生欢笑的课间10分钟,正在变得静悄悄。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10分钟”现象普遍,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

课间10分钟的设立,是为了让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孩子保护视力、活动身体。一些学校为了规避课间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冲撞、摔倒等安全隐患,将学生“圈养”在教室里,这毫无疑问是对孩子身体健康的隐性伤害。

比如令人心疼的“厕所社交”。社交需求是人与生俱来的心理需求,身处学校的孩子也不例外。由于学生的自由活动受到过度压缩和监管,一些孩子被迫躲进厕所里社交。这类荒诞的现象压抑了孩子天性,着实令人心疼。

如果说“消失的课间10分钟”损害的是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那么“厕所社交”则是对孩子心理健康的直接伤害。积极健康的社交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培养至关重要,过度积压孩子的正常社交空间,可能造成孩子难以自我突破的精神困境。

比如“谈虎色变”的校外研学。“五育并举”是我国一直坚持的核心教育理念,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才符合我们对新时代青少年的期待。尽管相关政策接连出台,要求学校开展相应的劳动教育、研学教育等,但不少学校管理者依然对组织学生迈出校园“谈虎色变”,教育课程“走出去”“活起来”依然任重道远。

曾经的运动会、艺术季、春秋游等让人记忆深刻的童年记忆,都在日渐淡出如今的校园生活。如此“因噎废食”,既是对孩子活泼天真的天性的抹杀,也不利于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当青少年近视率、肥胖率,甚至是抑郁率不断上升,不少家长和网友对当前学校管理模式下的学生状态表示担忧。还孩子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一个活泼精彩的童年,成为家长和社会的迫切期盼。

▲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李昂 作/贵州法治报

透过现象看本质,以上种种,都指向一个值得警惕的趋势——校园“安全形式主义”逐渐抬头。

作为校园形式主义的新变种,在安全问题上的“作茧自缚”,不仅困住了学生,也困住了不少老师。有基层教师表示,课间轮班站岗、假期走访、安全工作留痕等越来越重的“担子”,甚至挤压了正常教学活动时间。有时一所学校出现安全事件,所有学校都要“吃药”,让一线教师苦不堪言。

而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学校将安全管理简单化、“一刀切”,本质也是一种责任缺位和本领恐慌。

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政策文件的相继发布,对学校教育开展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也明确,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常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一些学校并没能全面理解和深入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同时对于学校安全管理和学生培养的手段相对匮乏,于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采取“不做不错”的懈怠方式,没有信心面对家长和社会的监督,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无视孩子成长的多样化需求。

当然,学校的越来越“胆小”,并不能一股脑全部归咎于学校。责任分担机制不明晰、不均衡带来的学生、家长、学校之间的“信任危机”,更值得被大众看到。

学校不信任孩子,完全否定其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于是在管理上“一刀切”;家长不信任学校,出了任何问题首先向学校问责,客观上增加了学校的管理压力;学校不信任家长,担心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对待学生“伤不起”……

当前普遍存在的学校问责泛化或从重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学生权益,但对学校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减轻学校头顶的压力,共同为孩子营造更多安全且阳光的空间,重建家校之间的信任,都是破解校园“安全之困”绕不开的课题。

▲课间活动被约束。徐骏 作/新华社

如何为孩子和学校“松绑”,如何给教育和快乐加分,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厘清权责,是破除“无限责任”怪圈的关键突破口。这要求有关部门积极作为,健全风险分担机制,用明确规定减少学生安全责任中“甩锅”“扯皮”现象,引导各方共建校园安全的“防火墙”。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徐银波介绍,依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发生学生安全事件时,校方是否承担责任,关键看是否尽到教育管理职责。因此,不能一出事就简单将“帽子”扣给学校,要认真调查事情真相,厘清双方责任,坚决遏制“谁闹谁有理”的不良风气;同时,建立科学的校园安全工作监督和考核机制,让权责归位,使学校能够放开手脚轻装上阵,合理配置资源用于管理和教学。

学校则要勇敢破题,力争在安全与快乐之间找到“最优解”。随着社会需求和公众期待的变化,学校的教育理念也必须及时跟上,并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和教育水平,克服本领恐慌和“鸵鸟心态”,为社会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目前已有不少学校通过创新保险机制,购买附加校方无过失责任险,让保险覆盖面更广,校园安全事件风险更可控。同时,还可以通过加强对学生和家长的安全教育,保持高效的家校联动,形成更加规范健全的安全预案和应急管理机制,让学生可以在更有保障的前提下合理开展课外活动和体育教育。

不容忽视的是,家长也需要对安全问题适度“脱敏”,当好孩子的坚强后盾。磕磕碰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合理现象。面对安全问题,家长应保持理性心态,适度保护孩子,相信孩子的能力,与学校携手并进,为孩子提供更多探索世界的勇气。

孩子从来不是“温室里的花朵”,家长更不能成为子女成长过程中的“甩手掌柜”。应该将校园内外风险可控的活动,视为孩子成长的“必修课”,放手让孩子去跑、去跳,让他们在一次次摔倒和站起之中,成长为一个更加勇敢、更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

(重庆瞭望 秤砣)

编辑: 代修凤   审核: 李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