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做好基层治理的“五句话”

新重庆-重庆日报

2024-06-26 07:38

近日,重庆启动“百名基层书记话基层治理”活动,以搭建舞台分享经验的方式,探索基层治理的好方法。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毛细血管”,也是老百姓感受公共服务温度的“神经末梢”,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在许多干部眼里,基层治理却是一道大难题:管得太死会“一潭死水”,经济社会发展将缺乏生机;管得太松又会“波涛汹涌”,各种矛盾接踵而至,影响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基层治理虽然面临许多“老大难”问题,但只要始终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标尺,就能实现“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这五句话可以参考:

▲两江新区邢家桥社区党委书记谢兰解答居民的疑惑和问题。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第一句:干部要出门,群众要进门

基层治理中,信访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也正因为如此,干部面对矛盾纠纷时,是主动走出大门往矛盾“窝”里钻,还是紧闭大门把来访群众晾在一边,体现着干部的治理智慧和为民初心。

2003年,210省道浙江浦江段由于年久失修,坑洼遍布、事故频发,群众怨言很多。面对群众的改建呼声,当年9月1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浦江接访,在仔细听完群众诉求,并征求省有关部门负责人的意见后,当场拍板改建。当年12月,改造工程动工;2005年10月,改建后的道路全线贯通。

如今,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导致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增多,老百姓有怨言是正常现象。此时,面对群众呼声,干部不能当视而不见的“鸵鸟”,而是要善于走出大门到基层现场办公,更要勇敢面对来访群众,不让他们吃“闭门羹”。

第二句:政策要下来,声音要上去

很多时候,老百姓之所以对政府工作不满意,在于政策的层层变形走样,削弱了民生幸福感。比如,截留民生资金、乱收企业费用、缩减服务项目、增加准入门槛等,都增加了干群矛盾,让基层治理难上加难。

而像“一套衣服大家穿”,甚至不顾群众反对,照搬照抄其他地方做法等,也让基层无所适从。比如,有的地方在乡村振兴上搞“面子工程”,让辖区所有农村都修农家乐,结果导致恶性竞争频发;有的城市地处北方,却在城市绿化中引进南方树种,结果导致树木大面积枯死。

基层治理中,干部要努力让“天线”直达每个群众,并且不让信号出现弱减;同时也要让“地气”升腾,学会从“地气”中修正工作参数,减少群众不满。

▲江北观音桥小马工作站,“小马”陈丽雪(右二)为群众调解纠纷。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第三句:流程要精简,服务要充实

说到底,基层治理是做人的服务工作,服务意识强不强、效率高不高、流程多不多,都是老百姓心中的“评分依据”。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基层治理也要善于借助技术手段,让流程精简下去,让服务充实上来。

当下,数字重庆建设让许多事项都实现了“一件事一次办”,方便了企业与市民。但像房贷“商转公”等一些流程长、跨部门的事项,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线上办理或是一键式办理,仍需要不断探索。

服务造福群众是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好技术手段,既是顺应大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也是为基层减负,让老百姓少跑腿。

第四句:责任要清晰,权力要给足

基层治理之所以难,很多时候也在于想干事的干部“心有余而力不足”——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

过去,江西抚州临川区若士路的两侧全是菜贩摊位,每到早高峰,菜贩、送孩子的家长、买菜的居民挤在一起,拥堵不堪。但由于权限不足,街道接到投诉以后只能“一事一办”,后来在市领导“提级办理”下,才重新选址修建了临时菜市场,解决了问题。

基层治理中,像这样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并不少见。这说明,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不能只给基层下任务、抽“鞭子”,也要做到权责匹配和权责对等。只有相应的权力给到位了,干部工作起来才不被动,小马才能拉动大车。

▲涪陵区敦仁街道发挥数字力量,助力基层治理。/重庆日报

第五句:事务要公开,知情要保障

公开赢得信任,透明增进和谐。随着老百姓权利意识的提高,基层党委和政府要以积极态度,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用公开透明回应群众的监督与期待,破解基层治理之难。

在这方面,一些地方已在探索。今年初,沈阳市康平县刘家窝堡村民李奎民在省纪委搭建的“阳光三务”平台看到,村里上报的养老金名单上,出现了一个已去世两个多月的村民名字,于是立即反映。村里收到反馈后及时更正,既追回了钱款,也追责了相应村干部。

一次公开或许建立不了信任,但一次不公开往往却能毁掉信任。人人都有手机的时代,基层治理只有更加公开透明,敢于让群众拿着放大镜找瑕疵,才能过了人民监督这一关,才能在阳光下与群众建立信任,从而让质疑更少,让治理更顺畅。

人民满意是一条走不完的路,基层治理是一本写不完的书。面对越来越多元的民生诉求,越来越复杂的传播生态,干部要站在人民立场想问题,走到田间地头找答案,努力找到更多基层治理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升自己的治理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活过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要把“你和我”变成“我们”,把“要我做”变为“一起做”,让人民出气顺气,为人民解忧排忧,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

重庆瞭望 王祥

编辑: 代修凤   审核: 李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