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志愿填报,请尊重考生的选择

新重庆-重庆日报

2024-06-26 07:36

志愿填报关系着考生的未来。这两天,志愿填报成了许多家庭的头等大事,考生和家长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选择满意的学校和专业。

在高考志愿填报越来越技术化的今天,为什么一些考生家长变得焦虑?高考志愿填报咨询能缓解焦虑吗?高考志愿的选择权究竟该掌握在何人手上?

▲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面向高考生免费开放“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阳光高考

过去,填报什么志愿,往往考生自己说了算。随着家长对孩子寄予的希望变高,家长们在志愿填报上操的心更多了,焦虑也就跟着来了。

比如,不知道该选什么样的学校。高考成绩好比“全国粮票”,同样的分数,可以选择的同类院校不少。别说普通的家庭会感到棘手,就连高校老师也未必完全熟悉。全国高等院校上千所,要从中选择有限的几家,着实不易。

比如,不知道都有哪些热门专业。志愿填报可谓“一脚门里,一脚门外”,每所高校的本科专业少则几十个,多则上百。但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专业的“冷”与“热”只是人们的感觉,也并不绝对,说不好过几年就由“热”转“冷”。

比如,不知道哪些专业更好就业。考生选学校和专业,实际上很多时候是在押宝自己的未来。但所谓的热门专业、好的专业,不过是这几年就业渠道相对通畅、工资收入相对体面的专业,何种专业就业更好,还需要结合社会发展趋势,以及自身情况。

▲一些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有“套路”。朱慧卿 作/中国质量报

当下,一些家长的志愿填报焦虑正逐渐放大,并催生出了咨询服务产业。其实这样的服务,未必能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更难以让考生成为真正的人生赢家。

专业化逻辑让家长们花钱。由于很多家长掌握的信息不对等——不熟悉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办学情况,让高考志愿填报咨询变成了一门生意。这门生意的逻辑是:孩子上大学选专业很重要,万一报错了,这辈子就没有好的人生。一些家长正是基于此,一个劲儿往里砸钱,仿佛不花钱买服务就对不住孩子。

商业化咨询服务日趋畸形。专业化逻辑制造出咨询机构的垄断性话语权,这类机构摇身变成志愿填报的“权威”,他们的建议就成了考生理想人生的“指南针”;而所谓的专业化服务,最终异化成了价格不菲的咨询费。最吊诡的是,动辄上万元的咨询费,最终接待考生和家长的,却未必是知名咨询师本人。

造成了不必要的社会浪费。考试成绩确定后,如何选择需要出于考生自己的意愿,而这样的选择本不需要成本。实现却是,高考志愿填报的市场付费规模已达9.5亿元(2023年),更有机构预测,2027年将增至12.2亿元。如此高昂的支付成本,造成的是不必要的社会浪费,而考生、高校和社会却未必能从中受益。

▲警惕套路。刘琪 作/中工网

近年来,高考志愿填报成了年度公共话题。在家长缺少发言权时,高考志愿的选择权究竟该由谁掌握,成为问题的关键。

考生最清楚自己的专业兴趣在哪里。当代社会,知识分工日趋精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需要真正热爱它的学生来学习。知识与考生缘分的建立,主动权在于人,报什么样的专业只有考生自己最清楚。

闻玉梅院士曾告诫学生:你们的学习是为了投身自己向往的领域。的确,每个人都有一个值得奉献毕生精力的专业领域,这样的领域更多靠的是个人兴趣、偶然机缘,而不是靠跟你素不相识的咨询师帮你指路。

不妨让考生自己系上“第一粒纽扣”。现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强调学生要扣好“第一粒纽扣”。但在当下媒体语境下,“纽扣”是家长、老师和学校帮忙系上的。全国大多数的高考生,基本上都已成年,其实到了该他们自己扣好“纽扣”的时刻。

喜欢什么学校和专业,家长和亲朋、老师固然可以建议。但不能越俎代庖,替考生决定高考志愿,既然他们已经成年,需要把决策权还给考生,让他们开始履行自我管理的义务。

通过自主选择专业让考生真正长大。高考志愿选择的焦虑现象,是“家长心态”在特定领域延伸的写照。所谓家长心态,就是总以为自己的决策最科学、最明智,不愿相信孩子的选择能力,依然把他们当作不懂事的孩子看待。

高考是每个人的人生大事,高考志愿的选择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正如考场答题需要考生自己做一样,相信考生也能自己做好高考志愿选择。即便他们一时没选对,许多学生入校后也还有不止一次的转专业机会。

高考结束,让考生自主选择专业吧,这是他们正在长大的标志。不论是家长还是咨询机构,都只能敲敲边鼓,真正的选择权应该在考生自己手上。

(作者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重庆瞭望 刘海明

编辑: 代修凤   审核: 李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