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文化节目频“出圈”,凭什么?

新重庆-重庆日报

2024-06-24 07:37

如今,当你打开电视,什么类型的节目能让你停留最久?

不少人的选择是文化节目。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今年5月,纪录片《长城长》、综艺《启航!大运河》、理论节目《这就是中国》等文化类节目领跑各地收视榜,并直接拉动了电视大屏用户回流。

在传播追求“短、平、快”的当下,文化节目为何能引人驻足回味?文化节目又该如何发展,才能做好城市文脉的“传声筒”、中国文化的“扩音器”呢?

▲江苏卫视《启航!大运河》节目画面。/重庆瞭望截图

文化节目并非新鲜产物,它曾是我国广播电视事业上升期的“主流”,也是当下新媒体时代中的重要“支流”。它的形式不断演进,让文化与文脉有了更多元的面向。

最早是一份书卷气。“您可能以为,这是大海,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外的长江……”1983年首播的文化类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语言优美、声画结合,令许多中国人第一次感受到了母亲河的雄浑壮阔,《长江之歌》也成了一代经典,被传唱至今。

2001年,《百家讲坛》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文化热,跟着易中天《品三国》、看王立群《读〈史记〉》等等,成了彼时的文化热点,《百家讲坛》收视率一度超越《新闻联播》。这时的文化节目虽已有雏形,但总体仍“曲高和寡”,难以做到以文化人。

而后是一种自信与大气。2017年,《国家宝藏》《朗读者》等文化类综艺大获成功。当一件件国宝站到聚光灯下,当一封封家书传到麦克风里,文化的在地感也变得那样真实,观众因而体味到了吾家吾国的血脉传承。

此后,《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选拔、竞赛类节目,以及《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等演绎、音诗画类节目持续涌现,更让许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变得可爱、可亲、可参与。

如今更添了一份烟火气。近来,一些文化节目被总结为“慢综艺”。这份“慢”的背后,正是将文化投射进了生活,让节目“润物细无声”。

比如,文化遗产保护备受关注,但面对遥远的遗产地、角落里的“非遗”,多数人有保护的心却无行动的力,浙江卫视《万里走单骑》便通过“出棚”拍摄,带领观众“拾遗”“识遗”,刷新了“公众考古”的方式。

而近几年被网友催更热捧的河南台,也是通过捕捉当下人们生活中追求的小确幸、小美满,打造出了《奇妙游》系列、《中国节日》系列等雅俗共赏的文化节目,为“国潮热”再添了一把火。

▲河南广播电视台推出“元宵奇妙游”节目。/重庆瞭望截图

不难发现,在任何一个年代,文化节目都是人们重要的精神养分,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但眼下,文化节目叫好不叫座的情况时有发生,暴露出了文化节目创作中的诸多问题。

格调走调,市场接受度不佳。如何作答“雅”与“俗”之问,如何处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别,决定着文化节目创作的起点。一些创作者在这一步已经走偏,节目自然不伦不类。

有节目盲目追求世俗化、戏剧化,让年代相差逾千年的中国古代哲人与外国近代思想家“穿越”至同台辩论,最后两方观点竟还“殊途同归”,有网友评价“没活不用硬整”;也有的节目,忽视了大众媒介的传播规律,虽然舞美赏心悦目、嘉宾大咖云集,但节奏跳跃、内容深奥,形如学术会议,在传播上“圈地自萌”。

形式大过内容,文化主体性丧失。不少人将文化节目创作视为“戴着镣铐起舞”,认为其“舞姿”必须炫目,才能有市场接受度。但当这样的想法走入极端,就可能喧宾夺主,让文化黯然失色。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类节目市场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同质化“怪圈”:某年内的23档文化类节目中,有13档均以汉字、成语、诗词为主题,且都选择了舞台竞技模式。这不仅带来了审美疲劳,更在民间产生了大量所谓的“诗词训练营”,使参赛者成为“背书机器”,助长了“填鸭式”教育歪风,令汉字与古诗等文化瑰宝反受其累。

此外,有学者发现,一些文化节目出现了传播技术迭代与节目内容发展不适应的情况。这样的节目虽然AR、VR、XR等技术一应俱全,但只重技术创新,忽视文化守正,将历史故事演成了“科幻电影”,让文化变得片面化。

缺乏现实载体,谈文化、讲情怀成了“空对空”。文化节目以文载道的关键在于找准载体。有的节目只是让嘉宾身着古装、说两句文言,但节目的环节设置均与娱乐化综艺无异,让传统文化成了“套皮”般的附着物;还有部分节目缺乏现实立意,只会空洞地“上价值”“喊口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近期,重庆卫视的文化综艺《诗行长江》成功出圈。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刘玉芝认为,它正是抓住了重庆的城市基因——人们好奇重庆地形高低错落下的不同风貌,也渴望了解重庆在时空变换里如何完成了城市生长,这样的市场需求构成了节目出圈的“蓝本”。

同样,河南台《中国节日》系列的火爆,也是切中了“传统节日味越来越淡了”的社会话题,让人们回忆起了那些被忽视的节日意义、被淡忘的民俗民风,让中国节连结上更多中国人,使人们在收看与转发中收获了精神上的满足。

▲重庆卫视大型文化探访轻综节目《诗行长江》热播。/重庆瞭望截图

美学家李泽厚曾将美感之于人的作用区分为三个层次,即“悦耳悦目、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这也是文化节目必须打好的“三张牌”。那么,文化节目还应往何处发力,才能真正做到以文化人,彰显文脉呢?

要创新技术,也要创新思路。眼下一些文化节目过于在意内容呈现上的“大而全”,却忽略了“小而美”的传播力。去年9月,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全网爆火,无数网友为之泪目,这正是用好了文化传播中的小切口,产生了大能量。

此外,创作文化节目也要革新思路,以动态眼光认识受众需要。河南台便是一个好例子,其不仅提供节目里的“文化盛宴”,更主动用好节目外的网络舆论场,主动回应网友关切,在公众讨论中放大了节目的“长尾效应”。

要做好“戏里功夫”,也要做好“戏外文章”。文旅融合如何深化?要用好文化魅力,换来现实影响力。有旅游平台数据显示,第一季《国家宝藏》播出后,同年“五一”假期,博物馆及相关旅游产品搜索量同比上升近一倍;《端午奇妙游》播出后,郑州第一次跻身旅游热门城市前十;《中秋奇妙游》播出后,河南省旅游订单量较前一年同期提高127%……

珠玉在前,也带来了启示:一方面,各地要积极开创文旅融合新场景、新业态,将文化节目当作凸透镜,照出城市文脉;另一方面,在用节目增大声量的同时,也要主动弘扬文化,让文化浸润市井生活,避免在文旅市场中出现“内外两张皮”“滤镜粉碎”,让好的文旅体验真正助力地方形成文化名片。

要挖到历史深处,也要提炼对现实的关注。在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与视听学院副教授马纶鹏看来,一个好的文化节目要把文化当支架,而不是把文化当框架,只有带着现实生活的“母题”去溯源历史文化,文化节目才能有价值、有回响。

我们看到,在《诗行长江》中,有对渝中区城市更新与传统城市风貌留存的讨论,有对巫山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探索,有对大足区非遗五金产业科学保护与利用的弘扬。在“本地文化大摸底”之余,让观众思考重庆未来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同样,《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之所以动人,也不仅仅在于诗的风雅、国宝的璀璨,更在于将重病仍不忘学习古诗的白茹云、“草根逆袭活样本”雷海为、拍到兵马俑上指纹而落泪的摄影师赵震、莫高窟“泥瓦匠”李云鹤等人的故事通俗化表达,让我们在一次次观看中,收获文化归属感与民族认同感。

文化的起点是人,终点仍是人,唯有人民才是文艺之母。我们希望从文化节目中看到的,绝不只是那一重山、一重水,更是那可爱的人和烟火蒸腾的生活。

(重庆瞭望 伏一晨)

编辑: 代修凤   审核: 李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