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丨大学生直播乱象,责任在谁?

新重庆-重庆日报

2024-06-14 07:34

如今的直播平台里,“大学生”越来越多了。

中演协的一份报告显示,2022年的直播从业者中,18~29岁主播数量已占到全部主播的64.2%。

大学生作为网上冲浪的主力军,利用直播平台展示自我、接轨社会,本身无可厚非。但也应该看到,大学生直播中已经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近日,一篇《寝室成“秀场”?大学生直播乱象如何治理?》的报道,再度引发热议。乱象层出不穷,乱象背后,更值得深思。

做“网红”、当主播,正成为校园新潮流。

某社交平台的一项问卷调查中,近万名受访应届毕业生里,61.6%的人就业时愿意考虑网红直播等新兴职业。

学习之余,渴望获得一份额外的收入,是很多大学投身直播的初衷。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直播趋之若鹜,“一窝蜂”扑进直播间后,诸多潜在的隐患和负面影响也随之显现。

有的被动迎合互动为求打赏。大部分大学生主播没有团队,缺少原始粉丝与观众,很难进行流量变现,收入上非常依赖打赏。为了留住观众、转化粉丝,哄人开心打赏刷礼物,一些大学生主播不得不丰富互动方式,被动迎合不合理要求。

“抓住你的心,打赏赚不停”,有大学生对媒体透露,“以男女朋友这种关系跟对方聊天,内容暧昧,等到了直播时,对方才可能给刷礼物”。这样做的目的是获取和维护与粉丝的关系。尤其对那些出手阔绰的“大哥”,不仅平时要多聊天多问候,甚至逢年过节还要发个红包或寄上一些小礼物。

有的内容低俗、充满挑逗。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直播内容良莠不齐。有的通过直播展示才艺、推介校园文化、分享学习经验和公益助农等,但是在“眼球经济”的盈利模式下,有的学生却走偏了,为了追求流量和关注度,言行举止低俗,打“擦边球”,甚至做出涉及性暗示的违规行为。

有的不分场合,引发矛盾。一些平台以大学生主播为营销噱头,甚至主导不同高校学生进行主播PK赛,诱导学生主播“卷”起来,而这一“卷”就卷出了诸多隐患。

比如,大学生主播没有设备和直播间,只能选择在宿舍直播,这不仅打扰了舍友,影响校园秩序,还容易暴露他人隐私,由此引发的宿舍矛盾不在少数;又如,一些平台举办所谓“高校联动”活动,纵容两边的学生主播“串校”“串课”“串寝”,让本校学生不堪其扰,让校园管理难上加难。

大学生直播乱象不仅影响学生的个人成长,更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社会的公序良俗,不容小觑。

令校园生活失序。大学生活是一种公共化的集体生活,而直播在其中极容易“越界”:有的学生上课时搞起直播,在课堂时间与网友互动,影响教学;有的大学生策划猎奇选题,故意挑战大学秩序,做出不符合校园规范的行为;大学寝室通常是集体住宿,直播文化的“入侵”让不少寝室变成了直播间,个别时候,一个4人宿舍,一多半人都在做直播。

令学生亲网络而远学业。直播热的兴起,给大学生学业上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有的学生每天费尽心思设计直播内容,学业因此荒废;一些学生为了维持稳定的直播收入,甚至不惜翘课、翘考,整天泡在直播间里。去年,河南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位大三学生通宵直播近9小时猝死,令人痛心。

令社会风气走偏。对平台来说,只有宣扬直播“神话”,包装出亮眼的直播明星,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直播、产出内容。但对于学生群体来说,花费大好青春去搏一个出圈的可能,最终却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更毋庸提这套思维逻辑下隐含的“暗流”:全民娱乐化狂欢与“读书无用论”。

在这种价值观的荼毒下,未来规划尚不明晰的大学生们极易沉迷于直播,甚至日夜颠倒。这样的问题在校园阶段可能只反映在“学风”,但当这样的影响扩散至更多年轻人,就可能影响“社风”。

▲在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奇峰葡萄园,西南大学学生在进行直播带货。秦廷富 摄/新华社

肃清大学生直播中的种种乱象,要关注处在“前台”的学生,更要看到舞台“幕后”的隐忧。唯有如此,才能让大学生直播有序健康发展。

平台要负起主体责任。大学生直播热的上游,是平台方在“推流”“引流”。诚然,大学生群体有网感、有创意,能为直播平台带来话题度。但一些平台只在乎流量红利,渴望依靠学生主播来博眼球,过度主张学生直播。有的甚至通过平台算法潜规则来主导和操纵学生直播,已经踩上道德的底线、法律的红线。

直播平台要避免竭泽而渔的思维,目前已有一些平台对未成年人直播设立了相关管理举措,而对大学生这样的特殊群体,不妨也多出针对性、人性化的帮扶和管理措施,让大学生的直播参与能适时且有度,真正为平台带来新风,而不是深陷歪风。

一些机构的“黑手”更要坚决斩断。大学生并非都是不理性的直播参与者,相反,在一些不良机构的套路下,很多学生主播是“不想播也要播”。

一些直播机构吹捧“网红”神话,承诺提供团队,对学生群体发出邀约,采取“广撒网”的方式,诱导大学生与其签下不平等的合同。这样的霸王合同不仅严格规定了被签约学生的每日直播时长、与机构的分成比例,甚至定下高额的“违约金”,许多大学生因而被“套牢”在直播间。

大学生被蒙骗,多是因为信息差和缺乏社会经验。而要保护大学生群体,则需要相关职能部门提高准入门槛,严查机构资质,倡导诚信经营,斩断幕后“黑手”。

最后,大学生也要算好“长远账”,理性看待直播。大学生是成年的个体,是自己行为的第一责任人,靠直播赚点“零花钱”,或是以此为职业目标进行实践试水,当然无可厚非,但也不妨计算下“性价比”,平衡好学业“主业”和直播“副业”之间的关系。

直播作为一种新兴行业,也有其行业规则与职业要求,不可能轻松致富。对于大学生来说,更要看到“馅饼”背后的“陷阱”,保持定力和理性,守住应有的底线,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直播不跑偏,并向着更有社会价值的方向前进,带给大学生更积极的影响,让这个行业变得更好。

(重庆瞭望 洪当先 伏一晨)

编辑: 朱小乔   审核: 李露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