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周刊|贯穿“一条主线” 深化“四性改革” 奋力谱写重庆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新篇章
2025-04-03 17:15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深化国企改革、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企业。市委六届四次全会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新重庆建设的关键变量,确定了“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任务,把国资国企改革作为新重庆建设“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环节和全市经济体制改革“主战场”。市国资委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动力,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打了一场直辖以来最大最艰苦的国企改革攻坚战。
回顾直辖以来重庆国企改革探索实践,上世纪90年代末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三年扭亏脱困,以“下岗分流再就业”为标志,全面推动国企降本增效;本世纪初抓住城市建设发展机遇建立“金融+地产”发展模式,以“八大投”为标志,重构重庆国资国企发展格局。本轮改革是一场综合性改革,以“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为标志,一体推进“止损、瘦身、提质、增效”,接续解决20余年来积累的矛盾问题。我们深刻体会到:本轮改革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生动实践,蕴含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的系统集成;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生动实践,体现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论、守正创新的方法论、人民至上的价值论的有机统一;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生动实践,展现唯实争先的改革作风、全力跑出了深化改革的加速度。
这次改革不仅表现为瘦身健体、盘活存量、止损治亏、重组整合等实践层面具体做法,从战略层面和理论层面深化认识,更是贯穿“一条主线”、坚持“四性改革”的一次全面深刻的改革攻坚。
一、以“高质量发展”为“一条主线”,统揽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实践全局,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提供高水平重要支撑
“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是四位一体的系统性改革,其中国企改革攻坚更是一项深层次、多维度的复杂工程,必须用一条主线凝聚各改革主体共识合力、统筹各改革举措协同发力、统一各辩证关系平衡协调。本次改革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立足新发展阶段、融入新发展格局,把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努力实现“三个目标”,即“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打造“主业清晰、服务中心、创新驱动、治理完备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一流现代企业”。
坚持高质量发展主线,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国有企业要“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进一步阐明国企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主体地位。通过改革使国企更好融入全市发展大局,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公有制经济生产方式的先进性,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重要支撑。
坚持高质量发展主线,是适应新形势新挑战的现实需要。我们进入了城市化发展阶段和任务转换期、科技变革带动产业变革剧烈振荡期、全球化进程深度调整期,新形势新任务下,通过改革实现重庆国企从“量大体弱”到“量大体健”、从低质量外延式扩张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转型,才能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挑战,有效发挥国企战略支撑作用和价值创造能力。
坚持高质量发展主线,是解决国企自身发展问题的迫切任务。改革伊始,重庆国企存在功能定位不清晰、主责主业不突出,过度负债、无关多元、多层架构,亏损点多面广、资产闲置浪费、风险管理失控等突出问题,通过改革坚决破除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才能推动国企功能、优势、体制机制重塑,实现涅槃重生。
改革实践中,坚持高质量发展主线重点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确保稳定、可持续“增长”的基本面。在“两个毫不动摇”的指引下,高质量发展首先是有增长的发展,这是事关公有制经济基础的重大原则性问题。我们始终强调企业经营效益要同步提高,尽快止住亏损“出血点”,注重增加值核算,坚持营收、利润双增长目标取向,作为衡量改革发展成效的重要维度,确保高质量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二是确保合理“效益”提升基本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国企是经济、政治、社会三重属性的有机统一。国企效益讲的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在内的综合效益,我们始终强调企业要服务中心大局、提升社会贡献度,通过国企改革带来综合效益释放,对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显著正向影响。三是确保守住“风险”化解基本底线。高质量发展与风险防范化解是一体两面,防控风险是国企实现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基本保障,国企高质量发展是防控风险的治本之策。我们始终注重统筹“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平衡关系,着力防范化解国企债务、投资、涉法涉诉、生产安全、信访稳定、舆情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守住了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二、以“四性改革”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统筹谋划和有序推进改革各项任务,努力开创国企改革发展新局面
围绕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我们高擎改革旗帜、争当探路先锋,直面国企最突出最急迫的矛盾问题,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在不断探索中总结了功能性、制度性、转型性、优化性“四性改革”统筹推进的宝贵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实践基础。
(一)推动功能性改革,重点是要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解决的是角色定位不清问题。
政府部门讲职能,国有企业讲功能,核心功能关乎企业因何存在、关乎国家要国企做什么的问题。本轮重庆国企改革以“明确核心功能—界定主责主业—开展两个评价”为改革重点,是围绕“国之大者”、围绕重庆所需实施的功能性改革。
一是聚焦重大战略、明确战略使命。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国企定位陆续提出的“主导力量”“两个重要基础”“顶梁柱”“排头兵”“重要支柱”“六大力量”等重要论断,着眼服务国家战略、支撑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紧扣全市做实“两大定位”、发挥“三个作用”、加快打造“六区一高地”使命任务,分层分类逐户梳理界定企业核心功能,让国企在枢纽建设、现代产业、文化强市、保障民生、安全支撑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二是围绕功能定位、界定主责主业。在明确战略功能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国企扎根主业、“五指并拢”、集中发力。我们研究制定市属国有企业主责主业管理办法,建立企业主责主业动态调整机制,明确企业主业原则上不超过3个。同时坚决退出非主营业务、非竞争优势领域业务的企业特别是长期经营性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这也是开展“瘦身健体”改革的初衷。
三是建立一套体系、开展两个评价。“一企一策”建立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开展战略使命评价和考核评价“两个评价”,重点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服务重大战略促进区域发展、保障国计民生、履行社会责任等评价维度,把战略使命、经营业绩、主责主业管理、薪酬管理联动贯通,科学全面衡量国企的经营效率和综合贡献。
(二)推动制度性改革,重点是要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解决的是治理效能不高问题。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是新时期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实践要求,是建设一流现代企业的制度保障。要把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两个一以贯之”作为改革的基本遵循,铸牢国有企业的“根”和“魂”,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和管理效能。
一是坚持党建统领制度机制。将党的领导嵌入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发挥企业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是国企最大的政治优势。我们坚持把对党忠诚作为重庆国企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建立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闭环落实机制,分层分类动态优化“两张清单”,全覆盖推进清廉国企建设,努力培养“执政骨干”复合型国企干部,确保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国资国企高质量改革发展。
二是完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在本轮改革期间的重点是“取消监事会、完善董事会、强化审计和风险控制委员会”,从制度层面上解决监督管理与生产经营有机结合的问题。我们全面开展集团新一轮公司章程修订,完善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组织管理结构,加强企业内控体系和合规体系建设,整体提升企业依法治企能力水平。
三是发挥制度优势调度改革。本轮改革无论从推进力度、推进效率、推进效果各个维度来看,都充分彰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集团层面,实施五批次共19组国企战略性重组,打造一批具有行业优势地位“领头雁”;集团之间,大力推动房地产、建筑、酒店、金融等专业化整合;集团内部,聚焦减少非核心业务法人数量,累计完成企业法人压减1300余户,是发挥制度优势推动优质资产集中、资源配置提效、协同效应释放的改革典范。
(三)推动转型性改革,重点是要向高质量转型、向市场化转型,解决的是质量效益不优问题。
历次国企改革最鲜明的特征就是通过不断深化机制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锻造提升国有企业新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本轮改革是新形势下的主动应变、主动转型,是对新时期国有企业走什么路、到哪里去的有力探索。
一是运作模式从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型。过去一些国企行政化倾向普遍存在,靠政府呵护照顾,市场意识明显不足,官僚主义在国企表现为层层架构的“集团化”。推动向市场化转型就是要按市场规律办事、适应市场竞争环境,要大力深化国企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激发地方融资平台培育自身造血能力,推行市场化选人用人、市场化薪酬激励。同时开展精干高效总部建设行动,推动集团总部从行政管理者、资源控制者向市场价值创造者转变。
二是产业体系从传统化向现代化转型。产业竞争力决定企业竞争力,只有持续推动产业升级,才能不断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推动市属国企产业板块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板块向新质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板块从建造“房屋”“路桥”向打造“家园”转变,金融板块向现代化产业体系赋能,文化板块统筹公共服务与高质量文化消费供给,以此强化各类型市属国企在新重庆建设中发挥产业引领作用。
三是发展动能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以往靠资本投入、土地投入、劳动力投入等“铺摊子”追求规模已经难以为继,国企必须尽快转向创新驱动内涵式增长。我们聚焦落实“416”科技创新布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这一主体作用,落实容错和激励2项机制,发挥3大国有创新平台作用,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做深做实“1234”政策体系,全面加强国企科技创新能力。
(四)推动优化性改革,重点是要优化国资布局、优化国资监管,解决的是内生动力不足、监管不力问题。
国企改革永远在路上,这次改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巩固过去改革成果基础上的迭代升级,是立足新形势不断推动国企布局优化实现新提升、国资监管体系获得新加强、国企开放合作取得新成效的优化性改革。
一是聚焦“三个集中”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动国有资本加快向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国家未来等领域布局集中,进一步牢记战略使命、发挥战略功能,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过去一年,市属国企完成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330.5亿元、同比增长12%,服务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占全市30%,产业投资母基金完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芯片产业等项目直接投资100亿元。要持续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优势,充分放大国有资本在“三个集中”的撬动作用。
二是针对“四个失控”优化国资监管水平。重庆国企过去存在投资管理、人员管理、风险管理、债务管理“四个失控”,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弊病制约企业发展。此次监管改革,就是要通过数字化赋能,将监管措施穿透到全级次子企业,以建设国企改革发展综合报表体系为牵引,构建资金监管、投资监管、产权管理等“1+N”核心业务应用,完善投资债务管控体系、风险管控体系、战略协同监管体系,切实提升国资智管能力、实战能力。
三是加强“三企联动”优化协同发展机制。国企发展应立足大局、放大格局,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理念,探索新时代“国民共进”实现机制。完善中央企业服务机制,加快推进重大合作项目落地,打造更多央企与重庆合作标志性成果;深化与民企市场化合作,常态化发布国企民企协调发展推介项目,引领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依托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渝港合作等开放平台,推动国企外企多层次合作,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资本融合、产业协作、创新协同、要素共享,形成价值创造合力。
改革是过河的桥和船,发展才是胜利的彼岸。本轮改革我们以“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切入,统筹“一条主线”“四性改革”,力求改出新活力、改出新效益、改出新机制、改出新面貌,真正让国有企业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做强做优做大,决心再创重庆国资国企新辉煌,以实干实效实绩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作出国企应有贡献。
(作者系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