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会“变色”,房子穿“绿衣”!重庆建筑“清凉避暑”有高招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廖雪梅 罗斌

2024-07-24 20:14

炎炎夏日,不少人“全副武装”开启“防晒”模式,作为人们栖身之所的建筑同样需要“避暑”。

7月24日,记者从市住房城乡建委了解到,我市一些建筑采用了遮阳、通风、散热的高科技,既提高室内环境舒适度,也减少了建筑能源消耗。来看重庆一些建筑的“避暑清凉术”。

玻璃会“变色”,气温超过35℃自动雾化遮阳

前不久,全球首个全立面热致调光自动遮阳大楼在保税港综合产业孵化楼“诞生”。该建筑采用有“变色龙”玻璃之称的热致调光玻璃,使用面积接近1万平方米。

▲会“变色”的保税港综合产业孵化楼。重庆保税港区集团供图

“夏天开空调,最怕太阳直射进来,室内温度降不下来,热致调光玻璃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据“变色龙”玻璃的研发企业禾维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采用“变色龙”玻璃后,当气温达到35℃以上时,玻璃会自动雾化遮阳。

这是怎么做到的?原来,热致调光玻璃是种高分子纳米凝胶材料,低温时分子均匀分散,呈现透明状态,太阳光可直接透过。当温度升高时,分子形成团簇,可对不同波段的太阳光形成折射和反射,将这种调光材料与两片玻璃组合在一起,形成玻璃与遮阳一体化的智能调光玻璃产品,就可把炎热挡在窗外。

在我市,一些建筑已经运用了这种“变色龙”玻璃——在渝北区人民医院,门诊大厅的智能玻璃采光顶为患者带来更加舒适的体验;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的图书馆,外立面上的玻璃会随着温度变化改变颜色;在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约4000平方米天窗采用热致调光玻璃。

房屋穿“绿衣”,形成“微气候”室内更凉爽

位于两江新区的翠渝路上,有栋与众不同的房子,叫“重庆房子”。这栋房子建在小山坡上,金竹、常春藤等几十种植物遍布每一层露天花园,覆盖着整个建筑的外墙,就像穿上了绿色的“外衣”。

▲穿“花衣”的“重庆房子”。市住房城乡建委供图

“重庆房子”是有生命周期的建筑。夏天植物长得最茂密的时候,可以形成“微气候”“微循环”,降低整个玻璃表面的温度。到了冬季,枝叶都枯萎了,阳光就可以进入室内,满足室内采光要求。为了让外墙的绿植呈现丰富多变的造型,并满足不同季节的隔热、采光、透气等需求,这栋房子需要定期对绿植进行管护。

“重庆房子”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是巧妙利用山坡上的风和建筑一起“呼吸”。设计师设计了从西北角进风、东南角出风的“L”形风道,让室内更加凉爽、舒适。

测算显示,“重庆房子”通过为建筑穿“绿衣”以及地道风系统、太阳能吸热板、雨水收集池等方式,每平方米可以节电40%到50%。

近零能耗建筑:采用绝热毡让热气进不来

广阳岛大河文明馆近零能耗建筑项目也采用了不少新材料、新工艺,成为我市又一个超级绿色建筑。

近零能耗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冬天抗冻,夏天抗热。大河文明馆的建筑屋面为平均厚度为0.5米的种植屋面,既与周边环境的自然风貌融为一片,又能很好地起到隔热保温作用。同时,建筑营造大量半地下、开敞、流通的灰空间,能快速带走热量,有效降低夏季用能。这个项目因为有屋顶绿化保温隔热层和建筑内保温系统的联合作用,有大约5400平方米的非空调空间不需要空调用能,也能拥有较舒适的室内环境。

▲大河文明馆与周边环境的自然风貌融为一片。 记者 罗斌 摄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项目首次在国内民用建筑(即除了工业建筑之外的建筑)中采用气凝胶纳米绝热毡建筑内保温材料。气凝胶的纳米多孔结构使建筑具有良好的绝热性能,热导率比空气还低,让外面的热气进不来。

▲大河文明馆营造大量半地下、开敞、流通的空间,能快速带走热量。 记者 罗斌 摄

测算显示,相较2015年节能标准,大河文明馆项目建成后建筑的空调、照明、通风等常规系统的年耗电量降低60%以上,综合节能率达64.15%。

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重庆累计建成节能建筑约7.83亿平方米。下一步,我市将着力提高民用建筑能效水平,编制完成居住建筑节能75%、公共建筑节能78%等地方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并推动实施,积极开展超低能耗建筑或近零能耗建筑试点示范。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主编:曾立      审核: 吴刚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