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草案)》首次提请审议 川渝协同为中华戏曲瑰宝川剧保护传承立法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记者 王亚同 何春阳

1天前

川剧保护传承实现新发展又有新利好。5月29日,《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提请重庆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这是条例草案首次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作为川渝两地人大常委会共同确定的协同立法项目,两天前的5月27日,《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草案)》也被提请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作为中华戏曲五大剧种之一,川剧是时间长河里历久弥新的宝藏。川剧的传承保护发展,意义重大。“推动川剧保护传承立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具体举措,是传承历史文脉、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也是维系川剧艺术生态完整、促进川剧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市人大教科文卫委有关负责人说。

川剧保护传承和高质量发展亟待立法保障

川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其最能体现巴蜀文化特质、最能展现川渝人民精神风貌。

一座古楼,一出川剧。在重庆市大足区雍溪镇的古戏楼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川剧艺术融入了更多新鲜血液,一批又一批川剧传承人走上舞台。去年底,当地举办第三届大足川剧旅游文化艺术节,吸引众多游客的同时,更在网上掀起了一股川剧热潮。 “作为‘川剧之乡’,近年来,大足着力打造川剧文化传承基地,开展川剧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以及川剧展演等,持续为川剧传承发展注入新活力。”大足区戏剧曲艺协会主席谭冬鸣说。

然而,川剧振兴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更多的坎要迈。随着市场风格快速切换,川剧传承发展也面临基层院团濒临消亡、从业人员紧缺、传承链条断裂等挑战,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通过立法,从制度层面解决川剧保护传承中的难题、壁垒,完善机制、强化人才培养等保障,既必要又紧迫。”重庆市文化旅游委主任冉华章说。

经市委同意,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将《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制定)》列为2024年立法计划审议项目。同时,按照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和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协商决定,采用协同立法形式推进川剧保护传承立法工作。在立法过程中,川渝两省市有关方面多次就立法思路、框架结构、主要内容以及文字表述等进行了协商,并达成共识。

为推进立法进程、提高立法质量,川渝两地人大常委会和文化旅游部门多次联合开展立法调研,听取川剧行业管理者、演职人员、相关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并赴陕西、河南、山东等地调研,学习借鉴有关地方戏剧保护传承的立法经验。

围绕“有人演”“有人看”“演什么”“怎么演”等问题,专门作出规定

此次提请审议的条例草案主要内容包括:明确了市、区县(自治县)政府加强组织领导的要求;明确了以文化旅游部门为主,教育、人力社保等多部门参与的职责分工;明确了川剧保护传承对象;明确了财政资金、政府购买服务和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等。

围绕“有人演”“有人看”问题,条例草案从人才培养、川剧进校园、职称评审和薪酬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定;还围绕“演什么”“怎么演”、围绕提高“影响力”“传播力”、提高“参与度”“专业度”问题进行了规定。

川剧传承,关键在于后继有人。条例草案明确,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川剧人才培养教育工作,重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完善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制度,制定川剧人才规划和培训计划,培育推出中青年川剧表演领军人才;支持川剧代表性传承人、艺术名家成立工作室,通过收徒传艺、示范展演等方式,培养青年川剧后备人才。

条例草案提出,人力社保部门应当加强川剧从业人员职称评审管理,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川剧专业技术人才,侧重考查其实际工作业绩;将引进的高层次或者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川剧人才按照规定纳入特殊人才通道。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合理确定从业人员的收入分配和福利保障。

川渝协同立法,明确川剧保护传承合作机制

为川剧保护传承立法是川渝两地人大常委会共同确定的协同立法项目,采取“条例+条例”模式:两地条例草案在主要内容、体例结构基本保持一致的基础上,又各自突出特色。

据悉,条例草案就川渝两地建立合作机制、合作内容、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等作出规定。明确川渝两地建立川剧保护传承合作机制,定期联合举办川剧节、青年演员赛事、学术交流等活动,支持川渝两地在剧目传承、创作、演出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联合打造川剧艺术精品。

同时,条例草案强化制度设计明确部门主体责任的同时,要求政府部门制定川剧保护传承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在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原则下,夯实人才、院团、创作、科研、教育等保护传承基础,拓展进校园、公共文化服务等保护传承渠道。

条例草案强化保护传承各项举措,明确提升川剧艺术创作水平,对经典传承剧目、曲牌进行记录整理和复排演出;加强宣传普及,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川剧进校园、演出交流、媒体宣传等方式推广川剧艺术;拓展川剧市场,推动川剧与科技融合、与文旅融合。

编辑: 田韵沁   主编:商宇      审核 李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