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报声音 > 正文
变味的作文竞赛背后是功利教育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8-23 07:04:44 | 编辑:李振兵

张丽娜

据媒体报道,一些全国性的知名作文竞赛,参赛人数高达10至30万,仅报名费一项收入就已逾千万元,堪称“摇钱赛”。

作文竞赛的初衷,是给爱好文学、擅长写作的青少年提供一个突破常规的机会、一片展示自我的园地,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打破束缚、真诚表达自我,同时也能促进全民阅读、增强青少年人文素养。当年横空出世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不仅捧红了韩寒等一众选手,也引起了整个社会对语文教育和中文写作的关注。但与招考挂钩后,许多作文竞赛就变了味,衍生出不少“套路”。一些全国性的作文赛事,不仅收取报名费,还在晋级中收取二次费用。这种营利性赛事活动“恩泽”多个行业,滋生出了有偿代笔、参赛作品明码标价等现象。参加这样的比赛,如何能提高写作能力、提升文学素养呢?

如此“烧钱”的作文竞赛,并没有阻挡住家长们疯狂的脚步。很多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参加各种作文竞赛,其背后折射出“有枣没枣,先打三杆子再说”的教育焦虑。通过作文竞赛得奖,给孩子履历镀金,在自主招生中砸开名校大门,这在许多家长眼中是笔划算的投资。因此,网上出现了针对不同作文竞赛的获奖攻略,内容包含哪个杯赛倾向爱情小说,哪个杯赛鼓励抒情散文,哪个杯赛类似于高考作文,哪个杯赛赞赏出奇出新……这些规律都被归纳总结出来,以便家长学生“对症下药”。

变味的作文竞赛,背后是功利教育。针对此类乱象,国家已开始出重拳治理。去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决定对全国性竞赛活动实行清单管理制度。今年4月,教育部对作文赛事进行整顿后,只保留了三项赛事。对于斩断作文竞赛领域的灰色利益链条来说,这是一剂速效药。但对于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来说,要想扭转教育价值观,恐怕不只是远离变味的作文竞赛这么简单。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