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綦江:整治“大水缸” 吃上放心水
时间: 2019-08-13 08:05:14 | 编辑:肖福燕

  8月7日,綦江区鱼栏咀水库,清漂船在水面巡回作业

  8月7日,綦江区鱼栏咀水库,工作人员正在清漂

  8月7日,烈日当空。位于三角镇柏香村的綦江区鱼栏咀水库水面上,张立海掌扶着船舵,清漂船在水面上划开了一道道波纹。船头,文东和缪长江正打捞着水面的漂浮物,挥汗如雨。

  “进入汛期以来,上游漂过来的白色垃圾增多,加之强降雨天气影响,水面上的树枝、农作物秸秆等漂浮物多了不少。”鱼栏咀水库管理处处长文东说,上午9点开始清漂,不到两个小时,3人已捞起200多公斤漂浮物。

  鱼栏咀水库绵延三角柏香、杜家、石盘、东岳4个村,总库容2615万立方米,年取水量达2573万吨,是綦江城区唯一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障了30多万城区人口的饮水供应,被称为綦江人的“大水缸”。

  为加强鱼栏咀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防治饮用水水源地污染,确保饮用水水质安全,綦江区坚持问题导向,严查违法违规行为,确保水库水质稳定达到Ⅲ类。

  生态搬迁阻断污染源

  进入汛期以来,杜家村村民缪长江经常和鱼栏咀水库管理处工作人员一起,坐着清漂船去打捞漂浮物。

  “鱼栏咀水库库区水面1300余亩,水域绵延近3公里,不清漂垃圾多得很。”缪长江家住杜家村陈家湾组,以前种庄稼、喂家禽,自从去年12月生态搬迁后,他有了土地租金和清漂务工费,收入可观。

  此前,綦江区划分了鱼栏咀水库一、二级水源地保护区,根据界定范围,临近水库周边有52户村民居住。“虽然采取了多种措施防范村民的生活生产污水带来污染,但还是不能彻底阻断污染源。”文东说。

  2018年11月,綦江区决定对这52户村民进行生态搬迁,彻底解决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污染隐患。村民的房屋按4种类型分别进行赔偿,每平方米300—1500元不等;土地按一年600元/亩的价格进行租用;搬迁后新建房屋的基础设施由镇政府统一配套建设。

  缪长江家正好属于搬迁范围。“我得到了45万元房屋赔偿金,每年还有2400多元的土地租金,再加上清漂的务工费,划算!”他笑着说,以前种地喂家禽挣不了几个钱,生态搬迁后反而迎来了好日子。

  截至今年3月底,鱼栏咀水库周边52户村民悉数搬迁完。

  污水管网解决村民烦恼

  走在柏香村的乡间小路上,不时就能看见污水收集管网穿梭在脚下,再往前行,就能看见一座座污水收集池,接收着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一直是水库的环境安全隐患。”三角镇相关负责人说,三角镇在进行水源地保护宣传的同时,加大污水管网建设,减少库区的生活污水污染。

  柏香村小中咀组,距村民王新明的房屋不到十米处,就有一座污水收集池,他家7口人的生活污水,直接通过污水收集管网运输到污水收集池,再由运输车进行转运处理。

  “有了污水收集管网,处理生活污水不费时不费力,我当然要保证自家的污水不乱排了。”王新明说,爱护水源地自然生态环境,自己义不容辞。

  针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居民的生活污水收集,三角镇在二级水源地保护区内共修建污水收集池6座,建设配套管网5624.77米。此外,还修建了14座污水检查井,管道支架101套,鱼栏咀水库管理所定期转运污水到附近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鸡舍改造提升环保意识

  鱼栏咀水库周边的几座村庄山地多,村民们一直都有饲养家禽的习惯。

  “村民中养鸡鸭鹅的居多,养猪的也有。”文东告诉记者,家禽和牲畜排放的粪便也是一个污染源,如果村民没有进行圈养,污染程度会较为严重。

  三角镇在生活污水收集管网的同时,积极引导村民圈养家禽,并结合村民需求对圈舍进行环保化改造。

  怎么环保化改造?“你们看,鸭子在圈舍里排出的粪便,会经收集口接入污水收集池,再也不用我自己清扫了。”说起环保化改造后的圈舍,67岁的柏香村小中咀组村民欧循康乐了,他喂了10多只鸭,以往每天都要弯着腰清掏粪便,现在直接就处理了。

  像欧循康一样,鱼栏咀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内的23处家禽圈舍,全部进行了环保化改造。同时,三角镇在水库周边设置了垃圾收集箱22个、垃圾桶50个,集中收集处理保护区内生活垃圾。

  为了建立长效机制,綦江区加强水库日常巡查和监管,24小时不间断对一级水源地保护区进行实时监控。此外,还在水库区域内实施水系森林绿化项目,目前绿化成林200多亩。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