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报声音 > 正文
于细微处见开放精神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8-09 04:03:22 | 编辑:李平

苏朝永

精彩重庆,精彩讲述。在“双晒”活动中,各区县委书记亲自出镜当“导游”,卖力吆喝当地独特的文化与风景。但个别区县委书记的普通话并不流利,给“导游”效果打了折扣。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重庆人说普通话。”人们的调侃虽然夸张,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普通话不标准会影响到一个人对信息的接收、理解。或许有人觉得,要求领导干部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些强人所难。但如果换位思考,站到受众的角度来看,领导干部讲不好普通话,就可能在日常工作中出现“鸡同鸭讲”的烦恼,从而影响招商等工作。

所谓“人人都是开放形象、处处都是开放环境”。普通话是一种标志,从一个方面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开放程度。试想,如果一座城市主流人群主要用方言进行交流,那么这个城市的开放程度又能高到哪里?

重庆因开放而起,也因开放而兴。重庆开放历史悠久,很早就成为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改革开放后成为内陆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进入新时代后重庆要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但开放并不只是局限于经济上的贸易往来,还包括思想、观念、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开放。

要改变普通话使用率不高的状况,关键是要行动起来,因为相关的规章制度早已出台,只不过在“最后一公里”的落实层面上出了纰漏。机关单位的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开会、接受采访、演讲等公开场合,要坚持带头讲普通话、讲好普通话,从而树立起良好风气,形成倒逼压力,促使广大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地讲普通话。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讲好普通话、塑造更加开放的城市精神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需要的不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突袭式强推,而是要营造“浸润式”普通话环境,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真正把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当然,提倡讲普通话并不是禁止说方言,也要避免矫枉过正。普通话与方言不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二元对立,而是在不同场合“各有所长”。推广普通话,使用与外界“接轨”的语言,是为了尊重外来人口的语言习惯,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语言沟通成本,更准确、更清晰地传递信息,这也能展现出重庆更加开放与包容的姿态。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