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旅游 > 正文
加快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7-05 06:47:22 | 记者:韩毅 | 编辑:李平

  世界自然遗产金佛山景色。 (南川区文化旅游委供图)

  时尚之都的多彩人文风情。(市文化旅游委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指出,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各地区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抓好落实,一鼓作气,顽强作战,越战越勇,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如何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文化旅游发展事业中去,做好“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文旅“答卷”?6月18日,重庆日报记者专访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党委书记、主任刘旗。

  实施“六大攻坚工程”

  做好文旅扶贫

  重庆日报:现代旅游业是融合一二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涉及面广、关联性强、带动力大,具有“兴一业旺百业”的作用。请问,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上,重庆文旅如何发力?

  刘旗: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后,我们第一时间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一体化学习、一体化贯彻、一体化落实,切实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果。

  文旅扶贫是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与其他扶贫方式相比,具有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

  去年,在全市旅游发展大会上,我市明确提出打好“乡村”牌,把发展旅游与振兴乡村结合起来,把田园风光、秀美乡村变成聚宝盆。目前,全市建成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景区景点3000多个,乡村民宿和农家乐2万多家、休闲果园及农庄7500多个;全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130万人,其中带动农民就业100万人,带动33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文旅赋能,重庆乡村正在向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魅力蝶变。

  重庆日报:有效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需要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有何打算?

  刘旗:下一步,我市针对14个贫困区县将继续实施“六大攻坚工程”——提档升级文化阵地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指导扶持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持续发展培育文化产业、提升人才队伍建设素质。

  针对18个深度贫困乡镇,继续实施“三建六送”项目,年内将完成10个深度贫困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100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并利用文化旅游扶贫直通车为深度贫困乡镇送流动文化服务,以及输送游客、购买当地农副土特产品,助农增收。

  深入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支持贫困区县有条件的景区创建国家A级景区;指导贫困乡镇包装旅游商品,并纳入“重庆好礼”。

  深入推进鲁渝扶贫协作,与山东省互动开展“鲁渝共建非遗扶贫培训成果展暨‘十万山东人游重庆’活动”;建立鲁渝扶贫协作援建项目备选库,邀请山东文化旅游企业到贫困区县投资。

  推动对外交流与合作

  打造国际知名文旅目的地

  重庆日报:贯彻落实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的重要指示精神,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有何思考?

  刘旗:旅游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

  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文旅必须肩负起应有的责任。今年1—4月,我市接待入境游客95.3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6.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8%和18%,文旅事业促进对外开放的作用日益凸显。

  重庆将围绕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进一步梳理完善对外开放体系内容,搭建完善对外交流展示平台。

  具体为: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积极扩大“朋友圈”。持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推动合作项目化、事项化,促进重庆与相关国家(地区)及地方省市州开展政府间、行业间等深层次交流合作。积极参加并依托“一带一路”相关国际性会议、论坛、研讨等交流活动开展重庆文化旅游推介,多方位展示重庆文化旅游形象,提高重庆文化旅游对外交流合作水平层次。

  完善重庆文化旅游对外开放体系。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市场,制定完善《入境旅游三年行动方案》,为全市入境旅游市场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盘活利用重庆文化旅游外事资源,积极拓展文化类院馆、文物旧址、文化设施、文艺演出等文化资源的市场功能,打造“重庆文化旅游国际会客厅”;加快筹建重庆文化旅游国际交流中心,支持境内外文化交流机构和展示项目落地重庆,提升对外交往辐射范围等。

  加大“走出去”“请进来”工作力度,优化完善“三峡”“山城”等五张牌的包装策划,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到重庆入境旅游重点客源城市设立重庆文化旅游境外推广中心,开展精准营销、定向推广;加大“请进来”力度,积极邀请境外文化、旅游机构、企业等单位到重庆踩线、考察;办好第二届全球旅行商大会等,搭建重庆文化旅游展示+采购交易+交流合作国际平台。

  担当上游责任

  筑牢生态屏障

  重庆日报:贯彻落实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这一重要指示精神,重庆文旅将怎样肩负起上游责任,有何具体措施?

  刘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将聚焦打好“三峡牌”,突出高峡平湖壮丽景观和历史文化厚重底蕴,彰显“壮美长江·诗画三峡”主题,打造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让“一江碧水、两岸青山”成为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家底”。

  强化规划和政策引领。编制《“大三峡”一体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从市级层面加强对“大三峡”区域旅游发展的统筹指导、规划引领,务实推动一体化发展。制定《长江三峡流域(重庆)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态保护理念,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长江流域重庆段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体系,全面利用开发文化资源,有效促进本区域各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传承和创新创造性发展,促进本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和发展,形成绿色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推进打造“大三峡”旅游集散中心。主要依托万州铁、公、水、空立体交通优势,支持万州建设“大三峡”旅游集散中心,提升“大三峡”旅游服务水平。

  提档升级旅游产品。抓好现有游轮产品提档升级,积极发展环保型“水上巴士”观光快船,建设以万州为中心的“水上巴士”站,培育世界内河游轮旅游精品;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加快沿江精品景区扩容和提档升级,推进两侧腹地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培育打造一批精品景区、旅游度假区,构建“一干多支、水陆并进、江岸联动”的旅游空间格局。

  培育旅游精品线路,加强旅游线路产品策划设计,丰富和优化三峡游轮旅游产品线路,培育“大三峡”自驾旅游环线,发展特色、多元化的旅游线路;开展一体化宣传推广,面向全球、紧贴市场,讲好三峡故事、做好三峡旅游包装,扩大“大三峡”旅游影响力和知名度。

  车田乡旅游“一业兴促百业旺”

  本报讯 (记者 韩毅)“房子修整了,大路建起来了,日子越过越安逸了……”6月25日,刚在地里锄完草回家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车田乡黄坝村2组村民文成俊谈起家乡变化时,眉宇间藏不住笑容。

  车田乡位于武陵山区,距酉阳县城75公里,交通发展落后,产业基础薄弱,是我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自从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市文旅委扶贫集团对其展开了对口帮扶。

  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市文旅委扶贫集团以旅游扶贫为抓手,在当地探索出一条乡村旅游扶贫新路子——

  编制了《武陵桃源·天龙山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依托车田乡天龙山、后河峡谷、黄坝森林等优美自然环境与保存完好的传统土家村落资源,对接市场旅居度假热点,以桃源特色村落开发为重点,以桃源美景打造为支撑,打造以特色村寨度假为核心特色,民族文化体验、自然生态观光、家庭休闲娱乐等功能为补充的现代版桃源生活目的地。

  完善接待设施,鼓励支持当地村民打造“桃源人家”乡村旅游品牌。目前,该乡“桃源人家”数量已达200多家,接待床位1200多张。同时,对车田乡餐饮住宿从业人员举办专题培训班,提高他们的从业理念和服务技能。

  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为旅游发展提供样板。目前,猫头坝、文家院子、桐麻台、苗营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建设完工90%,露营基地主体建设基本完工。

  此外,围绕路、水、电、讯、房、环境、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给旅游发展提供基础保障。规划项目141个,目前已完工49个。在道路方面,全乡规划建设公路共140公里,其中泔溪至车田公路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集镇至猫头坝、大窝坨至天龙山等8条旅游景点、重点寨落的农村公路建设已完工4条,全乡交通区位优势得到明显改善。在水利设施方面,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新建农村人畜饮水池安全工程,集镇供水工程,黄坝村、清明村饮水工程等,解决车田乡饮水和灌溉用水困难问题。在人居环境方面,对集镇进行提档升级,面貌焕然一新。

  在旅游业的拉动下,目前当地已发展叶用枸杞种植暨精准扶贫示范项目120亩,新建和改造油茶总面积1.5万亩,发展五倍子、药菊等中药材4000亩,李子等经果林1400余亩,发展高山土豆300亩,发展林下养殖土鸡5000只、火鸡400只等。

  截至去年底,车田乡实现脱贫66户327人。

 

  记者手记》》

  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

  韩毅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乡村振兴战略正如火如荼推进,不仅考验决心,更亟待方法。

  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底蕴发展乡村旅游,让景点、线路各具特色、创意、亮点,让每一个乡村旅游点都有特色风景,促使农村三大产业深度融合、与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这既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新起点,又是满足大众消费需求的需要。

  然而,一些地方在乡村旅游推进中却出现了不和谐现象。比如“穿衣戴帽”不注重地域特色、拆建搞“一刀切”等,出现建筑格局雷同化、餐饮品种他乡化、观光游览速食化的趋势。游客不买账,村民“愁白头”。

  事实上,乡村旅游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和其他社会自然资源有着天然的耦合关系,把政策、资源、文化、市场等优势综合利用好,因地制宜予以推进,是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首先,发展乡村旅游要以人为本。地域不同,风景也各不相同。风景里的人往往是一道最重要的风景,原住民便是乡村旅游环节中的关键,要充分调动原住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其次,要有文化植入。各具特色、千姿百态的乡村旅游不是生造出来的,需要文化滋养。要充分发挥乡土优势,挖掘听不完的乡土故事,唤起能打动人心的特定记忆及生活想象的“乡愁”。

  最后,发展乡村旅游要注意循序渐进。由于地理位置、区位环境、资源禀赋、经济条件、交通状况等各不相同,乡村旅游不可能遍地开花、一哄而上。旅游是一个系统工程,策划、建设、产品、管理、营销,环环相扣,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影响乡村旅游发展,一定要把握好节奏,稳步推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