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报声音 > 正文
重报时论: 在开放的历史文化中涵养城市精神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5-08 07:00:28 | 编辑:李振兵

刘江

网上流传着一句话:“有一种文艺,叫鹅岭二厂”。在鹅岭二厂附近,还坐落着澳大利亚公使馆旧址、丹麦公使馆旧址等历史建筑,她们穿越百年风雨,见证着重庆对外交流的历史,承载着城市发展的文脉。参观这些老建筑,仿佛徜徉于斑斓的历史隧道之中,感受到深厚的开放底蕴,让人想到另一句话:“有一种气质,叫使领馆旧址”。

“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重庆近现代的历史,就是在开放中发展的。早在19世纪末,重庆就成为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改革开放以来,重庆成为内陆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从使领馆旧址,到果园港鳞次栉比的集装箱,叠加的城市记忆和发展脚印,让我们触摸到重庆开放气质的传承,看到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努力。可以说,开放始终是流淌在重庆血脉中的精神基因。

使领馆旧址等建筑,从历史中走来,构筑了大家的共同记忆和历史传承,是重庆的宝贵财富。把这笔财富用好,可以搭建起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广阔平台。重庆对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陈列馆的改陈和韩国光复军总司令部旧址的复建,就是对历史遗产保护利用的典型例子。正如韩国总理李洛渊到访重庆时所说,“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复原,更是启动未来新纽带的起点”。

从丰富的开放文化资源中吸吮养分,要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在保护中发展,就要加强系统梳理、摸清家底。在发展中保护,就要把开放历史文化保护纳入城市规划建设,把开放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街区,让散落在公园老巷的开放历史文化与公众的日常生活有更大黏度,实现共生共长。穿过历史的烟云,在创造性传承中前行,开放历史文化将为重庆注入巨大的发展潜质和活力。

触摸开放历史脉络,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涵养重庆的开放心态,焕发城市的开放精神。隐匿于闹市的老建筑,用沧桑厚重记录着重庆对外开放的历史。作为开放的先行者,就要有更强烈的开放意识,迈出更大的开放步子。推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走深走实,人的作用至关重要,要持续激发开放的文化基因,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开放,以开放的方法指引开放,做到“人人都是开放形象、处处都是开放环境”。

城市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有特殊价值和内涵的建筑才会留存下来。加强对开放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从中可以品味到重庆开放的人文内涵,汲取到新时代重庆开放发展的精神养分。让优秀历史文化对接现代开放,我们在推动全方位开放的路上将收获更多信心和惊喜。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