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靠奋斗 努力向前跑

  ——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回访记

  4月16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小学校,放学了,孩子们开心地跑出校门。

  四月的重庆,山清水秀,草木葱郁,春意盎然,一派生机勃勃。

  4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重庆考察,在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市长唐良智的陪同下,前往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小学、华溪村,深入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实地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和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情况。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脱贫攻坚最吃劲的时候,如何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算细账、抓要害,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一鼓作气啃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硬骨头,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决战决胜?

  “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为此,总书记行走千山万水,遍访全国各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一直被他惦记在心。

  重庆日报记者循着总书记在重庆考察的足迹一路回访,深深感受到总书记对巴渝大地的殷殷牵挂,感受到重庆干部群众牢记嘱托,脱贫攻坚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和信心。

  “习爷爷的手暖暖的,我以后一定更加努力学习,长大后回来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群山环绕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小学——总书记到重庆考察调研,第一个考察点就选在这里。

  中益乡小学校长谭顺祥回忆总书记来到学校的场景,仍激动不已。

  15日下午3点50分许,一列车队停在学校门口。身着蓝色民族服装的谭顺祥赶紧迎了上去:“总书记,您好您好,感谢您来到我们学校!”谭顺祥一边陪着总书记往学校里走,一边向总书记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

  中益乡小学现有11个教学班,165名学生,其中有贫困学生78人,留守儿童56人,90%以上的学生都是少数民族,教职员工有23人。学校设有计算机、音乐、书法、科技共享等专门教室。目前,学校利用精准扶贫资金,正在改扩建教学功能楼和寄宿生宿舍,以后离家远的学生住宿问题全部能得到解决。

  此时,校园操场上5位老师带着60余名学生在跳摆手舞。欢快的舞蹈令总书记驻足。领舞的体育老师冉志鸿转身看见了总书记就在不远处,她激动地大声招呼道:“孩子们,你们快看谁来了!”看到总书记来了,同学们争相围拢上去,拉着总书记的手,喊着“习爷爷好!”总书记俯下身子,笑着和孩子们打招呼。

  从石柱县城小学来到中益乡小学支教已经一年多的冉志鸿向总书记介绍,土家族的摆手舞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舞姿包括“赶猴子”“拖野鸡尾巴”“犀牛望月”“磨鹰闪翅”“跳蛤蟆”等十多个动作。

  总书记高兴地同大家交谈,询问他们学习和生活情况。中益乡地处大山深山之中,群众居住比较分散,孩子上学是个难题。总书记指出,“两不愁三保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义务教育要有保障。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要保证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中益乡小学六年级学生熊乙南说,习爷爷非常和蔼可亲,还叮嘱大家多穿衣服,和同学们握手。“习爷爷的手暖暖的,我以后一定更加努力学习,长大后回来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当时总书记说,这是执行的四菜一汤标准,不错!”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旨在提高农村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水平。这项计划既是扶贫的重要举措,更是“精准扶贫”内容。

  总书记走进中益乡小学师生食堂,详细了解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推进落实情况。

  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目前,中益乡小学的每一个学生每学期都能得到400元的补贴款。学校每天午餐2荤2素1汤,标准6元/人,由国家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支付补贴款4元,非贫困学生自行支付2元,贫困生全免。

  师生食堂位于操场旁的一栋白色平房,虽然简陋,但整洁干净。学生取餐窗口上方,醒目地张贴着“重庆市石柱县中益小学营养改善计划公示栏”,公示了各年级享受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人数、食谱,食材进货及食堂财务收支情况。

  总书记仔细查看营养改善计划公示栏。在定点采购公示单前,谭顺祥向总书记介绍,目前学校共有厨师2人,均持健康证上岗,县、乡两级定期抽查,确保食品安全。学生食品营养安全实行零利润管理,每月专账核算,定期公示。学校按照专家推荐食谱,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食谱。为加强食品卫生安全,定点采购米、面、油、肉等大宗商品,并签订安全供货协议。

  总书记走进食堂厨房,两位头戴白帽身着白色衣服的炊事员正在准备晚餐。炊事员焦大翠向总书记介绍了当天学生晚餐食谱有:牛肉炖萝卜、炒鸭子、炒小白菜、蒸鸡蛋、紫菜蛋汤。“当时总书记说,这是执行的四菜一汤标准,不错!”焦大翠开心地回忆说。

  随后,总书记一一查看食堂的半成品储藏冰箱,蔬菜和干货储存间,以及教师餐厅,详细了解学校老师陪餐制度,饭菜留样冰柜,留样记录等。

  总书记嘱咐学校和老师既要当好老师,又要当好临时家长,把学生教好、管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确保学生在学校学、住、吃都安全,让家长们放心。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觉得自己特别幸福特别幸运,在这里工作也特别骄傲自豪。”

  办好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教育,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总书记与学校教师代表进行了亲切交流。

  总书记希望老师们扎根山区,献身乡村教育事业,为群众脱贫贡献一份力量。

  回忆起和总书记的对话,从石柱县城前来支教的刘代洋老师仍沉浸在兴奋中。“当时总书记问自己支教多长时间了?现在工资水平和县城或者其他地方比怎么样?多长时间能回一次家?”刘代洋说,总书记问得很仔细,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农村教师队伍的关心。亲耳聆听总书记教导,对自己一生都是一种激励。作为支教老师,首先是干好当前,下一步将服从组织安排,需要在这里干多久就干多久。

  马影翠老师告诉总书记,她是从这所小学毕业的,上完大学后又回到母校当老师,已经工作了17个年头。

  马影翠是地道的中益乡人,1996年她从当时的中益乡小学毕业后,上了初中考到黔江民族师范学校。中师毕业后,她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当老师,一干就是17年。

  “我回来当老师的时候,学校已经从原来的一个旧庙搬迁到现在的新校舍。”相比自己读小学的时候,学校的操场由原来的土坝子变成了现在的水泥地面,还变宽了。如今,教室的黑板也从油漆黑板变成了磁性黑板,教室里装上了节能灯,白色的灯光更利于孩子们学习;此外,还装上了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音乐课上有钢琴、电钢琴、葫芦丝等乐器可供孩子们学习。

  “我看到了学校的变化,更加坚定了我继续扎根山区、献身乡村教育事业的信心。”马影翠对于17年前选择回乡的这份初心,她的回答既朴实又充满感激:“总书记长途跋涉来看望老师和同学,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觉得自己特别幸福特别幸运,在这里工作也特别骄傲自豪。我是中益乡的人,我回到这里就是要报答家乡父老的养育之恩,想以教育改变我们贫困的模样。”

  2017年9月从长江师范学院毕业的唐大鹏,是学校最年轻的教师。他向总书记介绍,自己是个贫困学生,上学期间学校免除了他的学费,毕业后他就志愿来到这里任教,以回报社会的关爱。

  “总书记来我们屋头了,总书记想着我们贫困户。”

  离开中益乡小学,总书记乘车沿着曲折险峻的公路盘山而上,随后下车拾阶而上,沿着一条“之”字形的山路爬上半山腰,来到华溪村62岁的贫困户谭登周家里。

  谭登周和老伴焦光润向记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乐得合不拢嘴:“见到总书记,硬是做梦都没想到哦。”

  华溪村是一个穷村子,坐落在“两山夹一槽”地带,位于大风堡原始森林深处,人均可耕地不足一亩,过去农户主要经济收入靠外出务工,全村产业发展薄弱。

  2017年8月中益乡被确定为全市深度贫困乡镇以来,华溪村把产业扶贫作为扶根本、扶长远之策,组建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注重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利益联结,大力发展脆桃、黄精等经济作物1000余亩,293户农户以925亩土地经营权入股且占股20%,以保底分红或经营收益分红等方式获得收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85户、302人增收。2018年,华溪村实现村集体收入20万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500元,曾经以穷而闻名的乡镇正在发生变化。

  谭登周记得,总书记来时,一场小雨刚停,阳光洒下来,让村子显得格外清新,漫山遍野生机盎然。

  下午4点过,总书记微笑着走进谭登周家前的坝子,与他们夫妻俩握手。“总书记进门就拉着我们的手,和我们聊天,好像是老熟人一样,很随和。”焦光润回忆说,总书记走进堂屋,一间屋子一间屋子挨着看,边看边询问她家的情况。在卧室里,总书记关切地掀开床褥、摸摸被子,看看够不够厚实。侧屋进门处放着两个粮仓,总书记看到里面满满都是粮食,很高兴地点点头。粮仓对面摆着七坛自制咸菜,总书记掀开盖子凑近闻了闻,直说真香。接着,他又打开冰箱,见到里面码着鸡蛋、汤圆,点头微笑。

  总书记走进厨房,屋顶上挂着几块腊肉,灶台上正热着晚饭。总书记掀开灶台上的锅盖,锅里打底的是洋芋饭,上面蒸得热气腾腾的两碗都是石柱当地特色吃食,一碗是油团子粑粑,一碗是酸杂肉。

  厨房一侧刚好摆着几个小木凳,总书记招呼大家都坐下,同谭登周、焦光润一笔一笔细致地算起收入账和医疗账,了解“两不愁三保障”落实情况。

  “低保补助有多少?”“土地流转一年收入多少?”“医药费花了多少?报销了多少?”“子女一年给的赡养费有多少?”总书记问得十分仔细。

  谭家有6亩地,过去,老两口种点玉米和土豆,喂一头猪、几只鸡,基本生活能自给自足,曾在2016年脱贫。2018年3月,谭登周不慎摔伤,丧失劳动力;74岁的老伴焦光润又患有风湿、哮喘等慢性病,这个家庭因病返贫。“去年摔伤住院4个多月,医疗费用15万元,享受医疗保险和救助14万元,自费1万元,还是村委会帮忙垫的钱。”

  去年,华溪村成为全市“三变”改革试点村,谭家将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享受保底分红,转变为“股份农民”。

  “去年土地流转入股分红2476元、股金分红960元。另外享受了森林直补1945元、种粮直补1082元。我们一家每月能领取农村低保金740元、养老金240元,村里还给我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月有500元收入。”

  “三个子女都单独出户了,逢年过节几个娃都要回来孝敬我们。”

  谭登周还告诉总书记,自家的房屋在2018年被鉴定为C级危房,纳入中益乡风貌改造,政府出资修缮加固和风貌改造了3间住房。

  总书记听了老谭的介绍,高兴地说,你们家不愁吃、不愁穿这“两不愁”我们直接看到了,医疗保障、住房安全做得也挺好。党的政策对老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

  总书记指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是防止老百姓因病返贫的重要保障。这个兜底作用很关键。脱贫攻坚明年就要收官,要把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重点做好那些尚未脱贫或因病因伤返贫群众的工作,加快完善低保、医保、医疗救助等相关扶持和保障措施,用制度体系保障贫困群众真脱贫、稳脱贫。

  嘱托声声入耳。

  待总书记离开,谭登周迫不及待地给儿子谭地海打了个电话:“总书记来我们屋头了,总书记想着我们贫困户。现在国家的政策好,我们一家以后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总书记挥手告别谭登周一家,踏上先锋组蜿蜒曲折的小石板路,向老党员马培清的家中走去。

  “总书记进屋问我如今生活好不好,要我带他看看家里的粮仓。”

  总书记一路察看自然环境、村容村貌,看到路边的土地上套种了几种中药材,边走边详细询问村支书王祥生村里的特色产业发展及贫困村民增收情况。“总书记对我们的中药材黄精很感兴趣,询问起了用途、价格和销路,叮嘱我们一定要把中药材产业真正做成脱贫致富产业。”

  今年86岁的马培清有着45年党龄,正在家里忙活的她没想到,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她的家中。

  回忆起当时总书记扶她进屋的场景,马培清的心情仍然激动不已:“总书记问我家里有几口人?家里收入怎么样?粮食够吃吗?”

  马培清育有3个子女,她1974年7月入党,年轻的时候曾任华溪村妇女主任、生产队会计。马培清之父马发兹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解放前借助手艺人身份开展革命工作,解放后先后担任石柱县委组织委员、桥头区工委书记、中益乡供销社经理、中益乡党委书记。

  马培清从小受父亲影响极大。“我父亲一直都教育我要踏踏实实做人,要为人善良,作风正派,勤勤恳恳,乐于奉献,常怀感恩之心。”正因这样,尽管马培清现在年龄大了,但她从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去年村里的环境整治中,村里建立了自然村落的院落长制度,马培清主动站出来承担了自家附近的院落长。“家长里短的事情,大家有些问题,我就出面去协调,化解纠纷。”

  “我要把父亲那种老党员的工作作风传承下去。”说着,马培清从抽屉里翻出一枚五角星帽徽,“这就是父亲传承给我的,父亲当年就是带着这样一枚帽徽为党工作。”

  目前,马培清跟随单身的大儿子陈福明生活,小儿子陈朋虽单独立户但与母亲为邻,两家房子仅一墙之隔。以往,因为大儿子缺乏致富技术,小儿子身患重病还要负担两个孩子上学,两家人于2014年被评定为建卡贫困户。

  在中益乡政府的多方帮扶下,陈福明养殖起了肉牛,当上了公益性岗位的保洁员,年均收入达到3万余元,于2015年实现脱贫。陈朋通过土地入股分红、管护药材基地等方式赚钱,也于2016年实现稳定脱贫。去年,乡里又帮助兄弟俩将土木结构住房加固,修建了冲水式厕所,资助参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总书记进屋问我如今生活好不好,要我带他看看家里的粮仓。”马培清小儿子陈朋指着堂屋里的一个金属谷仓说,“他问我这里面装的是什么?是哪一年种的?够吃一年不?”

  听说这些粮食是前年种的、够吃三五年时,总书记连连点头说,以前种粮三年吃一年,如今种粮一年管三年。总书记看到大家不愁吃、不愁穿,教育、医疗、住房安全越来越有保障,心里感到很托底。

  “总书记好细心哟。”马培清指着家门口的石台阶,回忆起当时总书记扶她出屋的场景,“我担心台阶高,对总书记说,您慢一点,这个台阶不好走。没想到他也用重庆话对我说,您老也慢一点。”

  马培清在院坝紧紧握着总书记双手舍不得放开:“总书记,我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我要感谢共产党让我们贫困户过上了幸福生活。”

  总书记鼓励大家一起围绕脱贫攻坚,什么都说说

  群山环抱之中,马培清屋前的院坝宽敞而平整,春日的阳光照得院坝温暖而和煦。

  一张小方桌、几根长条凳,总书记同村民代表、基层干部、扶贫干部、乡村医生等围坐在一起,摆政策,聊变化,谋发展,共话脱贫攻坚。

  总书记鼓励大家一起围绕脱贫攻坚,什么都说说。一场人人争相发言的讨论会,在院坝上开始了。

  45岁的村民汪从兴第一个发言:“过去,我两口子要抚育一儿一女上学,还要照顾瘫痪的老母亲,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恼火。现在,我的两个孩子都享受了助学补助,政府帮助我学习了科学养蜂技术,我家在2016年脱贫了。”

  说完后,总书记询问他家儿女享受了多少补助?家里的收入是哪些?汪从兴告诉总书记,他的女儿目前在上大学,几年里享受了11000元助学补助。儿子还在上小学,也已享受了5000多元助学补助。他平时在家养蜂和打零工,妻子则外出打工,两人年收入6万元左右。

  见总书记频频点头,他又汇报了今年的打算:“市里专家教我科学养蜂技术,一桶蜂的年收入能达1800元左右。如今,乡里正在打造‘蜂蜜小镇’,我计划今年再养18桶蜜蜂。”

  汪从兴话音刚落,一旁的贫困户张剑峰就接上话头:“感谢总书记关心我们贫困群众,感谢扶贫政策挽救了我的家庭。”

  48岁的张剑峰离异后,独自抚养年幼的两个儿子,还要照顾年迈的母亲,于2014年评定为建卡贫困户。2017年,张剑峰不幸患重病,做了手术,花费的11万余元医疗费经报销大部分后,个人需要承担3万余元。“我家一贫如洗,哪里拿得出这么一大笔钱!全靠政府发动爱心人士为我捐款,帮我渡过了难关。”

  张剑峰高兴地告诉总书记,最近两年,在中益乡政府的帮扶与引导下,家里的日子逐渐好转。一是种植了2亩辣椒,卖了6000元;二是当上公益性岗位的护林员,年工资6000元;三是将政府发放的扶贫资金入股乡里一家蜂蜜加工企业,年分红960元;四是享受了低保政策、土地直补政策、助学政策,加起来约1万余元。

  “如今,我家不愁吃、不愁穿,读书、看病、住房等,啥子都有了保障。是政府、政策,挽救了我的家庭!我有信心,今年一定能脱贫!”张剑峰信心满满。

  总书记听后,祝愿张剑峰早日康复,并鼓励他要继续加油。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干”农村流传的谚语,是老百姓致贫与返贫重要因素的直观反映。

  中益乡卫生院院长蒋凤向总书记报告:“我们一直在‘三个少’方面持续发力,千方百计减轻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等负担。”

  “三个少”,指的是少花钱、少跑路、少生病。如何少花钱?蒋凤说:“资助贫困群众全部纳入医保,180元/年的保费,由国家补贴100元,贫困群众只需出80元就可参保。”

  与此同时,对贫困群众实施兜底救助,住院的自付比例不超过10%,门诊的自付比例不超过20%。这样的政策“组合拳”,让不少群众受益匪浅——去年,中益乡1800多人次在乡卫生院诊疗,获得医疗救助126万余元,大大减轻了看病的负担。

  少跑路,指的是医院为贫困群众开通了绿色通道,出院时实行一站式结算。少生病,则是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开展家庭医生服务,每户贫困户都有一个家庭医生团队定点帮扶;对腿脚不便的群众,还定期上门诊疗。

  “听完介绍,总书记给予肯定并指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是防止老百姓因病返贫的重要保障,这个兜底作用很关键。”

  在当天的院坝会后,总书记拉着蒋凤的手嘱咐:“一定要做好医疗保障工作。”谈起当时的情形,蒋凤仍难掩兴奋,“请总书记放心,我们有信心和决心。”

  “以前研究精密仪器,现在从事精准扶贫,‘专业’还是对口的。”

  石柱县泽泰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法人何泽奉2017年进入中益乡,在当地发展起了3670亩中药材,带动了1131户村民,其中贫困户就有325户。

  “总书记对产业扶贫很感兴趣,他一一询问我们的主导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对群众的带动作用。”何泽奉向总书记汇报,之所以叫“联合社”,就是因为企业的利益和村民紧紧绑在了一起:村民以土地折价入股和劳务入股的方式,占50%的股份,而企业则提供生产物资、技术指导和后期销售,占股44%,另外6%则是归村集体所有。除此之外,联合社还要从当年的纯利润中提取5%,对贫困户和无劳动力的家庭进行二次分红。

  去年,在联合社的带领下,325户贫困户户均收入超过5000元,收入多的,如盐井村红岩组贫困户陈益生,一年的收入达到2.38万元。

  总书记微笑着倾听他的讲述,勉励说,产业是贫困群众脱贫的关键,希望联合社好好把特色产业干好,带领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中益乡党委书记谭雪峰介绍了该乡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做的工作。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引进18家龙头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探索发展农旅融合,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种种措施,让中益乡面貌发生巨变,粮经比从9∶1调整为了1∶9,干部队伍的人心齐了,村民们脱贫的动力足了。

  谭雪峰回忆,“当我介绍自己是2009年毕业的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研究生时,总书记打趣道,以前研究精密仪器,现在从事精准扶贫,‘专业’还是对口的,大家都哈哈笑了起来。”

  巴渝儿女一定牢记嘱托,不负厚望,大力度高质量如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在与乡亲们交流时,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说,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我今天乘飞机、坐火车、坐汽车,先后用了三种交通工具,专程来这里看望大家,就是想实地了解“两不愁三保障”是不是真落地,还有哪些问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发展才是社会主义,发展必须致力于共同富裕。国家越发展,越要把贫困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到人。要加强乡村两级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好发挥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党在基层的治理能力和服务群众能力。党员干部要到脱贫攻坚的一线、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火热实践中历练,经受考验,磨练党性,增进群众感情,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

  不知不觉,时间已到傍晚,院坝会越开气氛越热烈,大家有说不完的话想对总书记讲,阵阵欢笑声不时在院坝里、山间回荡……

  总书记离开村子时,村民们聚集在村头,高声向总书记问好。总书记同大家亲切握手,祝乡亲们生活越来越幸福。

  回访中,中益乡的干部和乡亲们纷纷表示,总书记嘱咐大家的话犹在耳边回响: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要落实好,乡亲们要一起奋斗,努力向前奔跑,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殷殷嘱托,款款深情。从总书记语重心长的叮嘱中,我们看到了奋斗的方向和路径;从干部群众激情满怀的言语中,我们感受到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信心。有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亲自督战脱贫攻坚,巴渝儿女一定牢记嘱托,不负厚望,保持决战姿态,坚定必胜信念,贯彻精准方略,大力度高质量如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日报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1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较场口85号大元广场4楼 邮编:40001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渝ICP备10202276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