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綦江:一位农村小伙儿的扶贫甜蜜经
来源:綦江报
时间: 2019-04-01 07:36:05 | 编辑:李振兵

  邹晋向村民介绍老桶蜂箱构造

  邹晋在安放老蜂桶

  邹晋耐心地为前来请教的村民讲解养蜂难题

  邹晋在印象·关口扶贫养蜂园忙碌着

  邹晋将分蜂出来的蜂箱搬到另外一个蜂园

  引蜂回家 谋酿甜蜜事业

  邹晋出生在中峰镇中峰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今年31岁,与大部分农村青壮年都有着相似的经历,早年为了生计外出务工打拼。在广东东莞,他靠着四处打零工为生。

  “到处奔波,累不说,还赚不到钱。”2006年,厌倦了颠沛流离的日子,邹晋决定回到家乡谋发展。

  趁着年轻,邹晋“折腾”了不少路子,养过猪、放过羊。“有一次我在山上放羊,意外发现了一些野蜂,就弄回来养,想着自己取点蜜吃。”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邹晋开始摸索着养蜂。

  靠着在网上查资料学习,第二年邹晋养殖的蜜蜂发展到4桶,年底取了30多斤蜜,卖了3000多元。“养蜂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干得!”初尝养蜂的甜头,邹晋对此越发上心,把养蜂当成副业。

  猪羊养殖市场波动大,蜂蜜市场行情却越来越好。几年下来,邹晋养蜂的收入比养猪养羊还可观。2011年,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养蜂,购买了50多箱蜜蜂,一门心思发展蜂产业。

  然而,规模化的蜜蜂养殖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蜜蜂飞逃严重,年底只剩下7箱。”看着蜜蜂一批批飞走,邹晋十分心痛。虽然后来不断改善蜜蜂的养殖方式,蜜蜂飞逃的情况有所好转,但仍然不尽如人意。

  抱团发展 产业“蜂”生水起

  靠着自己在养蜂路上摸索,邹晋坚持了3年。这时,契机出现了。

  2014年,中峰镇政府决定重点扶持和培育蜂产业,动员镇上的养蜂大户联合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打响中峰镇蜂蜜品牌。

  邹晋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与几个养蜂大户合伙成立了养蜂专业合作社。“以前大家单打独斗,养蜂技术都不愿外传,合作社成立后,大家资源共享,互相交流养蜂技术和经验,很多难题都得到解决。”邹晋说。

  不仅如此,区农委和中峰镇政府还多次组织养蜂专家到蜂园内现场教学,组织蜂农外出学习参观,进一步提高大家的养蜂技术。

  通过学习积累,邹晋的养蜂技术提升很快,熟练掌握了人工育王、人工分蜂等技术,对蜜蜂的习性也了解得更加深入。

  “蜜蜂乖得很,只要有吃有住不生病、一般就不会飞逃。”邹晋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养蜂经。“养蜂必须要注意三个重点,一是要饲养强群预防蜜蜂生病,二是了解蜜蜂的生物学,尊重蜜蜂天性少去人为干扰。三是给蜜蜂一个蜜源充足环境优美的自然生存的家园。”

  虽然是“半路出家”,但多年养蜂经验累积,让邹晋成了懂“蜂言蜂语”的专家。他成立了重庆市綦江区夫妻堰养蜂园,注册了夫妻堰商标,不断壮大蜂产业。2017年,邹晋养殖的蜜蜂从50多群繁殖到100多群,年底取蜜500多斤,赚了近7万元。2018年,蜂群繁殖到300多群,取蜜1500多斤,收入20多万元。

  不仅自己的养蜂产业发展得“蜂”生水起,邹晋还积极带动身边的老百姓发展蜂产业。在蜂农眼中,邹晋是个能人,大家遇到养蜂难题,都喜欢找他解决。

  “一个电话,邹书记就上门服务来了。”今年74岁的岳兴莲学养蜜蜂不久,只要一遇到问题就喜欢给邹晋打电话求助。“蜜蜂老跑,都是邹书记给我召回来的。”岳兴莲说,她能把蜜蜂养好,多亏了邹晋。

  在邹晋的带动下,中峰镇的“甜蜜”蜂产业也发展得有声有色,养蜂户达300余户,蜂群5500余群,预计年产量6万余斤,年产值700余万元。

  挑起担子 带动脱贫增收

  2017年,中峰镇政府计划以蜂产业发展结合精准扶贫为突破口,帮助老百姓增收致富。

  但对于养蜂,贫困户们既没门路,也没技术,如何打好蜜蜂这张“牌”,成为困扰当地政府的难题。

  关键时刻,邹晋挑起担子,主动与养蜂专业合作社的养蜂师傅们商量敲定,免费为贫困户提供技术支持。有了技术保障,101户贫困户的蜜蜂养殖产业风风火火地干起来。

  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免遇到难题。时隔不久,贫困户中不断有声音传出:“邹晋他们领了政府的钱,本来就该帮我们养,我们啥也不需要管……”

  面对村民的不理解,合作社的养蜂师傅们也打起退堂鼓,“本来就是协助大家脱贫的,分钱没赚,还遭人嫌,吃力不讨好。”

  听到这些,邹晋脑壳一下子大了,“说实话,压力挺大的。”推动养蜂扶贫,邹晋知道难,可这个坎过不去,没有劳动力、没有渠道,父老乡亲靠啥脱贫。邹晋只能在心里默默给自己打气:“时间久了,大家会明白的。”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邹晋早出晚归,一边上门去为村民解决养蜂疑难,用实际行动证明与贫困户同心谋发展的决心;一边给养蜂师傅做思想工作。

  邹晋的所作所为,被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改变在悄然间发生,在邹晋上门时,贫困户们会主动问问他渴不渴,中午会热情地留他吃午饭,偶尔还会约他喝喝小酒。养蜂师傅们也更加主动,有事无事都喜欢到贫困户家里看看,更加尽心尽力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

  2018年好消息传来,中峰镇有14户贫困户通过养蜂脱贫,其余87户贫困户年底平均每户增收4000多元。其中,邹晋负责的贫困户中有3户发展了50多群蜜蜂,年收入5万余元。

  聚焦产业+ 推动农旅融合

  在邹晋心中,中峰镇发展壮大蜂产业,不仅仅是为了卖蜂蜜这一单买卖。

  去年,邹晋牵头打造了中峰村集体经济印象·关口咏蜂园,占地面积2亩,从总体设计到细节的布置,他都亲力亲为。

  2018年12月蜂场建成投用。特别的是,整个蜂场通过石刻、木刻形式展现咏蜂诗歌、蜜蜂精神,大到房屋的建设,小到路边的石头,处处都体现着蜂文化。

  “我们将蜜蜂健康科学养殖与蜜蜂主题文化结合,打造升级版标准化蜂园,方便游客前来观光体验。”邹晋介绍,今年他们还将在园内种满各色花草,一来为蜜蜂提供蜜源,二来方便以后游客游玩提供好环境。

  其实,在蜂场规划设计之初,邹晋已经谋划好未来的发展方向。“依托日益壮大的蜂产业,打造以蜜蜂文化为主题,集休闲、观光、体验、采蜜为一体的农旅融合品牌。”邹晋说,在未来的规划中,养蜂不仅是中峰老百姓增收的渠道,还将是对外展示中峰文化、中峰形象的重要途径。

  3月,天气回暖,万物复苏,正是分蜂的好时候。3月25日一大早,邹晋一头扎进蜂园,来回仔细挑选需要分蜂的蜂群,将蜂脾放入准备好的空蜂箱中。

  “人工分蜂相距太近,蜜蜂会飞回原位置,我要把分出来蜜蜂放到另一个蜂园。”小心翼翼地将蜂箱搬到新园子,掀开蜂箱盖观察蜜蜂状态,邹晋才松了一口气,甩了甩膀子说,“真重!”

  邹晋是中峰镇非公党支部书记,也是綦江区致富带头人,是当地公认的养蜂专家。为了帮助中峰镇贫困户精准脱贫,邹晋将这本“甜蜜经”念到101户贫困户家中,念活了一条产业,念鼓了老百姓的荷包。

  文/记者 张静

  图/记者 陈星宇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