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报声音 > 正文
道路设计要“目中有人”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3-29 06:46:59 | 记者:刘江 | 编辑:李振兵

朱慧卿/画

北京市西城区椿树街道建设了长约1公里的胡同慢行系统,除应急车辆外,不允许其它车辆随意出入,沿线修建花坛、凉亭等供居民和游人休息,让人们享受平静的“慢生活”。

无独有偶,许多外地游客来重庆,除了要去洪崖洞、鹅岭二厂等打卡点,也喜欢到山城步道走一走,徒步感受独特的城市风貌,体验细微的人文关怀,触摸真实的生活质感。

慢下来,让生活更有味,已成为许多人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标配。街道,是满足市民和游客慢行期待的必要载体。打造更多安全、绿色、有活力的街道,是社会各界不容忽视的呼声。然而,汽车时代的到来,导致机动车道越来越宽,停车位越来越多,非机动车道特别是人行道被挤占得越来越严重。走在拥挤的马路上,面对川流不息的车辆,人们总感觉少了点什么。街道的社会功能,逐渐湮没在小汽车的喇叭声里,失去了斑斓的色彩。

一条好的街道,不能只关注车道。据了解,上海即将出台全国首份街道设计标准,这为化解街道“路权之争”、恢复街道活力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标准编制单位的专家说,这份标准的最大亮点,在于设计视角转变,从只关注机动车道转变为街道空间整体统筹。说白了,就是要走一条街道人性化设计之路。从“车本位”思想转向“人本位”思想,把人的需要作为价值衡量尺度,这是正本溯源,回归街道价值本身的体现。

“街道,对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人而言,正是如同胃一般的存在。”如果刻画一条理想街道的模样,它必然是面向所有人,让车行顺畅、步行愉悦、骑行安全,城市公共空间得到平等共享,充满生机活力。任何一座城市在设计街道时,都会面对这样的难题:机动车数量日益庞大是不争的事实,一味去拓宽机动车道,既有眼前的局限,更不能从根本上破解拥堵顽疾。提倡慢行优先、绿色出行,是治堵良药。精细化、人性化的街道设计,则是“药引子”。公共座椅更加舒适,过街设施更加完善,沿途风貌更加宜人,居民绿色出行的意愿才会增强,人与环境的互动才会频繁,城市的生气才会更加充盈。

“最好的街道既是令人欢欣的,又是实际可用的。它们充满趣味,并且向所有的人开放。它们包容陌生人的相逢,也包容着熟人间的偶遇。”阿兰·B·雅各布斯在《伟大的街道》一书中写道。对于重庆这座“站立的城市”来说,地形复杂、梯坎密布,街道设计时遇到的挑战更多更大。如何依山就势,结合地形来布置?如何畅通慢行交通系统的微循环?如何创造丰富多样的空间环境?这都是城市规划和设计者要攻克的难题。从大处着眼,从细节落地,做到“目中有人”,增加更多高品质街道供给,不断优化出行环境,才能让市民生活更有品质,让“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安放更多人的梦想。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