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庆 > 正文
梁平农机社会化服务为何全国推介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3-20 06:40:50 | 记者:张国勇 王亚同 | 编辑:李平

  梁平区仁贤镇仁贤村十二组,收割机正在金黄色的稻田里收割水稻。

  3月13日,梁平区仁贤镇五一社区十四组,仁贤农机服务股份合作社社员帮助村民进行水稻育秧。记者 王亚同 摄

  3月13日,梁平区仁贤镇五一社区十四组,仁贤农机服务股份合作社派出的“田保姆”帮助村民进行水稻播种、育秧。

  梁平区仁贤镇白鹤村三组,梁平区仁贤农机服务股份合作社社员用插秧机为村民插秧。

  梁平区仁贤镇仁贤村十二组,收割机将收割的稻谷直接装入口袋。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特约摄影刘辉摄

  核心提示

  从省力增收,到新技术新机具应用,再到适度规模经营,并推动整地改土、改善耕作条件,最终引发农民对土地作出不同选择:有的流转出去转营他业,有的干脆放弃经营权进了城;有的搞适度规模经营,还有部分懂农业、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崭露头角。这一系列连锁反应,正是源于梁平的农村改革,源于当地探索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的创新。

  从4年前,梁平开始试点探索农机社会化服务,到今年1月,这项服务被农业农村部选为创新典型案例向全国推介,不久前还被多家央媒报道,只因它激发了农业生产内生动力。

  3月13日,重庆日报记者来到梁平区,与当地农民、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农业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当地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这项服务不仅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而且大大提高了耕地亩产效益。

  未雨绸缪

  “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需要个说法

  梁平区是重庆传统的农业大区,水稻、梁平柚等特色产业优势突出。近年来,该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一直走在全市前列。然而,其仍受制于小而分散的土地资源禀赋,规模化生产阻力重重。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农村人口“一代留、二代走、三代四代不回首”苗头渐显,对回答“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更为急切。

  “作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我们先后承担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退出、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退出试验等国家级改革试点试验任务。”梁平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5年开始,当地就大力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

  “新型职业农民,是将来种地的主力军。”梁平区农业农村委农机管理科负责人吴正远表示,“谁来种地”问题的根源是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低,“种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体现出来的相对效益差。要从根本上解决,通过“以机代人”的农业机械化,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深度融合丘陵山区特色的产业等,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效益,让从事农业生产体面又有尊严,使从业者获益更充分。

  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因地制宜推进农机化是关键。对于梁平来说,近年来,当地不断提升水稻、油菜等作物的机械化率,探索了机插秧、油菜机收、无人机植保等,耕种收机械化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然而,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短板,如农机化服务组织程度不高、农业规模化生产低等。为此,自2015年起,该区选择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撬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机社会化服务。

  政府购买

  买啥、选择谁?政府退出之后怎么办?

  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是通过发挥市场机制,在本应由政府履职或提供直接服务的事项中,引入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参与,并按约定向提供相应服务的组织支付费用的行为。在面向市场的工、农业生产方面,政府购买相关服务,兼具引导性和扶持性。

  业内相关研究人士表示,农业中的分工和专业化是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的,而农机社会化服务被认为是对劳动力最好的替代。

  梁平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以来,主要从“购买啥、选择谁、怎么买和政府退出后怎么办”方面实施探索。

  针对购买啥服务?梁平坚持保供和特色优先原则,确定了主导的水稻种植和特色优势产品梁平柚作为试点产业,既优选关键或薄弱环节,又力求服务环节全程化。如水稻选择机耕、集中代育秧、机插秧、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收等环节;梁平柚选择机耕、施肥、统防、修枝等环节。试点向两大产业的重点区域倾斜。

  针对谁来服务、怎样服务?梁平则通过向社会公开发布信息,符合条件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经营主体自愿申报,区里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后,择优选择并公示确定。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须具备相应技术力量和经验,且必须始终按市场化运作。

  针对“政府退出后怎么办”,梁平建立了可持续服务机制,确保政府退出后“有人有能力搞服务”。通过技术培训、补贴购买作业装备等,引导相关组织建立育秧中心、农资超市、加工中心、烘干中心、培训中心等;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经纪人、高校毕业生等从事农业创业,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确保政府退出后“有人愿意接受服务”。补助标准逐年递减,让服务对象有一个适应过程,最终实现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

  连锁反应

  农业“人”“地”“机”节点的华丽嬗变

  随着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深入,梁平农业生产链条上的各节点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迁。

  这几天,梁平区龙门镇马鞍村六组正进行水稻集中育秧,有10多亩田要育秧的郑高兵却很悠闲。“今年把田托管了,再也不用劳心费力。”今年58岁的郑高兵介绍,每亩每年花费450元请合作社全程托管,自己只需负责提供肥料和管水,省心之余增收还有保障。马鞍村是梁平区托管服务整村推进试点村,今年有1450多亩稻田将开展社会化服务托管。

  负责为村里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的是重庆捷梁农机股份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邓中告诉记者,相比农民自己耕种收一亩地动辄五六百元的费用,全程托管给农机合作社可以节省不少钱,而且,整村推进的托管服务采用统一的科学种植,每亩还能帮村民增收150斤左右。一减一增,村民种水稻效益亩均增加300多元。

  在村民受益的同时,捷梁农机合作社的利润也很可观。“利润主要来自耕种、植保,收割按市价走不赚钱,加上政府服务补贴,以往每亩利润在近200元。”邓中介绍说,今年在马鞍村实施了整村托管,整片成规模开展服务,可大幅大降低服务成本。今年,捷梁农机合作社在当地开展社会化服务近2000亩,有望实现盈利23多万元。今年,梁平将在全区实施水稻社会化托管服务3万亩。

  在碧山镇、袁驿镇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蒋丽英,今年添置了3台无人机。“花了近40万元,准备做飞播育秧。”蒋丽英介绍,自2014年投身农机社会化服务以来,自己流转土地已达400多亩。为节本增效,每年她都拿出部分利润添置新机器、尝试新技术。近年来,她购置农机具价值上百万元,还探索成功了花生全程机械化。今年她还准备用无人机探索植保服务。

  社会化服务降本增效、带动新技术新机具投用,更促进了梁平相关产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水稻种植、梁平柚种植大户、适度规模家庭农场不断涌现。目前,梁平区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3000多人,专业合作社1100多个、家庭农场975个。截至去年,当地土地流转总面积3.29万公顷,流转率超过50%,土地规模集中度超过40%,比2014年末提高了13个百分点。

  余波深远

  整田改土呼声高 “一户一块田”加速改革

  “整片推进托管或者社会化服务,每亩至少可以降低成本50元。”邓中告诉记者。

  为促进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梁平区也在不断采取措施。如实施宜机化改造,将田地小改大、连成片、陡坡改缓坡、不规则田块改造成条田,让中大型农机能够下地作业。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善农机作业基础条件,方便高性能、大中型农机具自由进出,提高农机作业效率。解决农机、农地、农艺配套融合,推动“以地适机”。

  据统计,近年来,梁平区已累计投资10.47亿元,在安胜镇、柏家镇、碧山镇等29个乡镇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截至目前,该区共建成高标准农田57万多亩,粮油产能提高10%以上,平均每亩可带动农民增收近300元。

  同时,该区还加快从体制、机制上改革。去年8月,该区在新桥镇两路村开始探索实施“一户一块田”改革,破解农村零碎化田地种植难、经营难、发展难。经过多轮开会讨论方案,两路村四组72户村民将375亩土地集中起来,在区里投入100余万元资金的支持下,于当年11月完成基础化改造,还修建了1.7公里的机耕道,随后又按户进行了整片分田。

  村民余先亮对自家分配到的15亩成片机耕田满是欢喜。“以前15亩田东一块西一块,面积不大相距却很远,来回跑路累还不说,收割机听说后摆手就走。”余先亮说,如今,重新分配后的田地集中到了一块,困扰他多年的机械化种植问题成为历史。曾经被村民放弃的小块田,现在也聚到了一起,或自己经营或流转出去,效益都不错。

  随着梁平农村改革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深入,规模化经营、新型职业农民的入场,吸引新型职业农民投身规模化经营成为新趋势。

  此外,当地还针对进城农户自愿有偿退出承包经营权,探索出三种承包经营权退出方式:以农户退地需求为导向,整户退出,集中用地;以业主用地需求为导向,整片退出,定制用地;以现实问题和产业发展为导向,整社退出,统一用地。截至去年,梁平已有139户农民自愿退出承包地经营权21.5公顷,获得退地补偿金200多万元,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村“人地分离”及耕地闲置现象,实现了多方共赢。

 

  重庆农机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正当时

  ——对话市农机化技术推广专家委员会主任、正高级工程师 田贵康

  重庆日报记者:目前,我市农机社会化服务现状怎样?

  田贵康: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补贴特别是农机购置补贴,及我市相关扶持政策实施,我市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渐成规模,服务能力也不断加强,服务功能更完善,服务范围逐步拓宽,有效提升了农业机械化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我市现有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5560多个,从业人员8.9万余人。农机专业合作社830个、6.4万余人。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18.1万多户、22.6万多人。全市农机化中介服务组织249个,维修服务网点3481个,农机经销企业292个,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18个。

  至2018年,我市主要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48%,全市农业生产已实现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转为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目前,重庆农机社会化服务作业能力已达102万亩。我市已建立起市、区县、乡镇各级农机管理、示范推广、技术培训、信息发布和安全生产监管等农机公益性服务体系。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服务主力军,逐步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并从农机作业为主,拓展到信息、技术、经营、维修等领域。

  重庆日报记者:我市农机社会化服务在推动农业生产降本增效、新技术新机具应用、规模经营等方面,有哪些新探索和突出成就?

  田贵康: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龙头,我市在开展技术承包、作业承包、租赁承包、代耕代收及跨区作业等服务上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目前,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水稻、油菜、马铃薯等作物全程机械化模式,如垫江、梁平和巫溪承担的部级示范项目,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柑橘、茶叶、榨菜、烟草、麻竹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全面机械化生产技术,在江津、潼南、涪陵、荣昌等地实现突破性推广应用。

  实施智汇农机手金蓝领成长计划,发挥农机六大重点工种导师工作室作用,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进行创新,提升从业者的驾驶操作、维修服务、经营管理等水平。近年来,我市还以粮油作物为主兼顾柑橘、草食牲畜、茶叶、榨菜等,大力推广无人机、大型烘干设备、轨道式运输及、粉碎设备、水肥一体化设备等,进一步探索机械应用的专业化、精准化。

  针对规模化经营,我市逐渐向“以地适机”转变,进而开展宜机化改造,让大中型农机自由进出。目前,全市已实施15万亩农田宜机化改造。有些区县结合新型集体经济等,在社会化服务中探索以农机经销、维修服务商牵头开展规模化经营。

  重庆日报记者:我市农机社会化服务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和短板?针对这些不足,下一步又有怎样的思路?

  田贵康:在先天资源禀赋中,我市丘陵山地占比大,小而散的“插花田”“巴掌田”普遍存在,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开展制约明显;其次,某些区县对实现农机化、开展社会化服务重视不足,有的依赖性较强、创新创造性不够,有的充满畏难心态,陷入“好种的地已种满、好干的活已干遍、好用的人已断档”认识困境。

  下一步,我市将通过服务奖补等政策,培育发展各类农机服务新主体、新模式、新业态,促进技术能力和装备提升;开展定期、多层次从业人员培训交流;鼓励引导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的沟通合作,提高机具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进农机服务向生产全过程、全产业链延伸,并为农民生活、农业生态等提供高效、高质量的服务。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