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铁路边的“军哥书屋”打造重庆地方文献私人藏书馆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3-15 06:43:58 | 编辑:王俭林

  苟军(左)和前来书屋的游客交流。周邦静 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黄桷坪铁路四村三角道的铁轨旁,冒出的一小丛一小丛野草,给这条看上去沧桑静默的铁路平添了些许生机。

  上午10点,苟军像往常一样来到铁路四村159-1的“军哥书屋”开门,泡上一壶热腾腾的茶水,开启新的一天。

  “军哥”是客人对书屋主人苟军的亲切称呼。今年52岁的苟军退休前一直在附近的重庆发电厂工作,他从20多岁起便开始收集关于重庆本土的书籍,“书大约有两三万本”,能有一个书屋是他多年来最大的心愿。2018年2月,苟军从朋友手中转租到了这间屋子。

  书屋里除了书其余都是“捡”来的

  “这些画都是捡来的。”苟军指着院子里那面挂满艺术画的墙说,之前有许多川美学生在附近租房,后来人搬走了,画留下了。“我正好捡来挂在院里,你看,是不是很有艺术气息。”

  其实,整个“军哥书屋”除了书以外,其余的东西基本上都是捡来的。

  譬如,书屋大门的门板是苟军从望江厂捡回来的,经过川美学生的涂鸦装饰后,摇身一变成了一扇个性独特的蓝色大门。

  正对大门的那面门牌墙也是苟军从各地已经被拆除的房屋地捡回来的。“新华二村47幢”“石坪桥正街125号五单元”“和平路109号附7”“石龙门村1组3”……整面墙由大大小小、或新或旧的门牌组成,三四十块残缺的门牌跟斑驳的墙面合二为一。

  书屋用来放书的书架是用木头搭成的,书架上的格子看上去错落有致。苟军说,搭书架的木板也是在附近捡来的,然后又去找人根据这些木板的大小设计了一番,没有用一颗钉子,一块木板直接嵌进另一块木板。

  五湖四海的朋友在这里相识相知

  “当时开书屋主要是想有一个自己可以玩耍的地方,那个时候是属于自我的个人快乐;现在的客人来自五湖四海,这样的快乐是属于大家的快乐。”

  喝茶、聊天、聚会、讲座、放露天电影,就是“军哥书屋”让客人玩耍放松常见的娱乐方式。在书屋门口的柱子上,挂着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白色粉笔写着这周将要放映的电影预告,每周日书屋都会在小院里组织客人和附近邻居一起观看露天电影,“我们主要是放六七十年代的电影,因为看露天电影是我们那个时候的娱乐方式,所以在书屋我也想把这种方式延续下来。”

  “军哥书屋”每个月还会定期举行两场关于重庆历史的讲座。“我会邀请朋友来跟大家交流重庆的历史,把书屋当作是一个传播重庆的小窗口,希望来往的客人能深入地了解重庆,爱上重庆。”

  “经常我和朋友两个人在吃饭,最后吃着吃着,桌子上就吃出六七个人了。”不仅如此,每到逢年过节,书屋还会组织活动让大家一起热闹热闹。比如今年的元宵节,就组织大家一起包汤圆、饺子,“不少客人耍到十一二点都还不愿意走。”

  来自南川的韦女士在朋友圈看到“军哥书屋”后,专门来到了书屋圆梦。“这个书店我觉得更有人情味。首先是军哥的为人,他很热情,会给大家介绍屋内东西的来龙去脉,而且书屋里面的大部分东西都有故事。有的是客人画的,有的是客人亲手做的,有的是客人送的,这些物件融入了他们的感情,我觉得很有温度。”韦女士说。

  做成重庆地方文献私人藏书馆

  “房半间窗几扇阁中乾坤数重,茶一杯书两本道出重庆掌故”。这副对联是苟军女儿的书法老师写来送给“军哥书屋”的。正如对联所云,房半间、窗几扇,“军哥书屋”的空间确实不大,屋内就两个房间,而真正摆书的房间只有里屋,但这仅仅一个房间的书籍就有2000多本,泛泛浏览一圈后,可以明显发现“军哥书屋”藏书最大的特点——几乎全部与重庆有关。包括文史、人物、地图、交通、镇区等各方面,苟军说光是地图就已经收藏了6000多张。

  “军哥书屋”的书籍不仅数量多,而且很多书现在市面上都非常难找到了。像《永川风华》《重庆南机务段志》《重庆铁路分局志》《九龙坡历史与文化》等等。苟军说,现在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把书屋变成传播重庆文化的场所,能把它打造成重庆地方文献最大的私人藏书馆。

  来往书屋的客人络绎不绝,天色将晚,书屋亮起了灯,军哥还在跟客人有说有笑地畅谈。

  (九龙坡区融媒体中心 周亚)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