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庆 > 正文
从西部农交会看乡村振兴的力量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9-01-13 06:55:22 | 记者:王翔 左黎韵 | 编辑:李振兵

  西部农交会现场。重庆日报记者摄

  ●1月12日,第十八届西部农交会进入第二天,恰逢周末,结队前来逛展会、买年货的市民络绎不绝。与前些年相比,展会上展出的我市本地农产品不仅品种越来越丰富,而且品质一年比一年高,“热度”一年年提升。

  ●农交会上显现出这一变化,是重庆农业产业、农产品品牌这些年提质增效、不断扩大影响力的结果,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重庆农业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为此,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了部分参加农交会的市级、区县农业部门负责人,以及农业企业负责人,通过他们的讲述,感受乡村振兴战略为重庆农业产业发展注入的强大动力。

  乡村振兴为重庆农业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韩瑞春已经连续18年参与西部农交会的筹办,对于农交会每年有哪些变化,他的感受是最深的。

  “今年农交会变化最为显著。”韩瑞春说,这说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年多来,系列政策措施的推进和落地,已经开始显现成效,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我市优质农产品“百花齐放”

  “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在这届农交会上,我市优质农产品百花齐放。”韩瑞春说,此次我市参展商和参展产品为历年之最,在参与展销的6800余个“三品一标”和特色农、牧、渔、林产品及深加工产品中,我市的产品占比超过六成,为历年之最,与去年比,增幅高达30%。

  而这一切都与我市紧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念好“山字经”、做足“水文章”,不断培育壮大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密不可分。

  据介绍,一年多时间以来,我市柑橘、榨菜、柠檬、生态畜牧、生态渔业、茶叶、中药材、调味品、特色水果、特色经济林等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发展迅猛。2018年,山地特色高效产业面积就新增159万亩,总面积达2000万亩。以20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主要平台,农产品精深加工规模不断壮大,2018年农产品加工产值同比增长6%。

  农产品品牌之路越走越宽

  可以明显看到,在此次农交会我市各区县展台里,公用品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华老字号、生态原产地产品、有机食品认证等随处可见。韩瑞春说,再加上我市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成全程追溯点2907个,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这些都大大提升了市民对我市农产品的信任度。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市推动农产品品牌发展的力度空前强大,在市级层面,整体打造了“巴味渝珍”区域公用品牌,汇聚了32个区县的832个企业品牌、1786款产品。

  在区县层面,各地纷纷塑造和利用潼南柠檬、天生云阳、源味石柱、巫山脆李、奉节脐橙、涪陵龙眼荔枝等公用品牌及地理标识,做大做强特色品牌;在企业层面,我市则通过系列政策措施,加快优质农产品的产出及产品的各类权威认证。

  截至目前,全市市级名牌农产品达到437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3662个,大批品牌响亮、品质过硬的农产品不仅走进了我市千家万户,也不断走向国内外市场。

  智慧赋能为农业插上腾飞翅膀

  多年前,很多市民参加西部农交会还有这样的经历,进入展会要排队,想要多购买商品还必须索要名片,而今年,这一切都成为了“过去式”。

  “突出智慧办展是此次农交会的又一亮点。”韩瑞春说,乘智博会之东风,本届西部农交会综合应用智能识别、微信、电商、视频监控、大数据等技术,使展会的互动性、体验性、便捷性更强。

  而更重要的是,近年来,在生产端方面,我市大力提升现代农业装备和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在销售端,鼓励企业发展农产品电商,实施“十大品牌农产品上京东行动”,培育涉农电商企业近300家、网商2.5万余户,2018年就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80亿元,同比增长80%。

  “所以,你要是觉得农交会现场购买拿着麻烦,那就扫一扫商家的二维码,在网上平台,一样能轻轻松松地购买到相同的优质产品。”韩瑞春说。

  “潼南柠檬”:做亮一个品牌,振兴一个产业

  柠檬如今是潼南农业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1月12日,在农交会潼南展区,超过1/3的展台摆满了鲜柠檬和各种柠檬精深加工产品,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购买。“现在大家都晓得‘潼南柠檬’,所以,我们专门来这看下到底好不好。”一位市民这样告诉记者。

  “潼南柠檬的种植历史悠久,但以前一直没有自己的品牌。”潼南区农委主任胡广健说,以前,潼南靠近安岳的一些乡镇也发展了一些柠檬,但由于产业规模小,没有完善的“产加销”产业链,更没有自己的品牌,所以一直没有发展壮大起来。后来,潼南陆续引入了一些业主,发展柠檬种植基地,这种情况才开始逐渐好转。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潼南柠檬才真正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胡广健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潼南花大力气出台系列措施推动柠檬产业发展,首先就是鉴于潼南柠檬知名度不高的实际,推出了“潼南柠檬”公用品牌。

  同时,在生产基地上实行规范化种植,引入了更多的规模种植业主,鼓励企业开发创新更多柠檬精深加工产品,做好柠檬公用品牌宣传,举办和参与系列节会,以提升“潼南柠檬”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这些措施的共同推动下,潼南柠檬及精深加工产品的高品质,被市民和客商广泛认同,“潼南柠檬”公用品牌逐渐成为潼南农业的一张新名片。

  去年,利用西部农交会这一展销平台,潼南柠檬的龙头企业汇达柠檬就签下了多个订单,产品销售范围进一步扩大。尝到甜头后,本届农交会,潼南进一步加大了参会力度,展台规模是去年的3倍,柠檬就占了1/3,还在室外玻璃幕墙上打出了23×10米的巨幅标语,提升“潼南柠檬”公用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而这样做的效果立竿见影,本届农交会上,不仅前来展台咨询购买柠檬产品的市民众多,在参展的第一天,潼南的汇达柠檬就与一家“素不相识”的俄罗斯企业签订了产销合同,让负责展会的企业负责人笑得合不拢嘴。

  新农人:把不起眼的苕麻糖每年卖出百万元

  苕麻糖,又称“搅搅糖”,30年前只卖5毛钱一根,是不少人童年的回忆。1月12日,重庆日报记者在西部农交会巫山展台,又见到了一个熟悉的卖苕麻糖的身影。他叫邱先登,今年34岁,带着苕麻糖参展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从2017年首次参加西部农交会时,生怕连一瓶都卖不出去的笨拙,到如今苕麻糖年销售额上百万元,邱先登参加西部农交会的这一经历,折射出有能力、能干事的“新农人”正在为我市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2015年,返乡创业的邱先登从街头叫卖的苕麻糖中看到了商机,便与他人合作,想以“童年回忆”为卖点,将这种过去上不得台面的小零食卖到全国去。产品开发出来后,一个月大约只能卖几百斤。2017年1月,他带着苕麻糖首次参加了第16届西部农交会。当时,苕麻糖还没有注册品牌,包装也很简陋,他拿着一根根木棍,陪着笑脸让每一个来参展的人试吃。这次参展经历让他收获了一些“粉丝”,也有商家对苕麻糖感兴趣,但与农交会其他产品相比,他的苕麻糖缺少品牌、包装简陋、卖点单一。

  第二年参展时,邱先登已为苕麻糖注册了商标,还开发了苕皮糖等附加产品,卖点也从单一的“儿时搅搅糖”向“传统红薯、纯手工制作、不含任何添加剂”等市民关心的卖点延伸。这一年,他的订单比头一年翻了一倍还多。这下,新问题来了:要供应上这些订单,原料麻薯不够用了。原来,生产苕麻糖的麻薯要求甜度高、淀粉含量少,当时种植的农民很少。

  得知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邱先登觉得苕麻糖的机会来了,他开始向农民下订单,让农民专门为他种植所需的多糖麻薯。仅去年一年,他便向巫山县龙溪镇的村民收购了30多万斤多糖麻薯,带动了村里60户村民种植麻薯增收。

  以卖苕麻糖的经验为基础,邱先登如今还销售巫山脆李、脐橙、高山洋芋、香肠腊肉、鸡蛋、大米、蜂蜜、翡翠凉粉等20多种农产品,公司一年销售额达200余万元。巫山县的特色农产品在他的努力下,知名度正在向全国延伸。

  今年参加农交会时,邱先登的苕麻糖已换上了复古而有着“老时光”韵味的包装,再加上年年参展积累的知名度,仅两天就卖出2000多罐,还接到一笔10万元的订单。“乡村振兴给我的事业带来了机遇,我也将尽力为家乡的振兴尽点绵薄之力。”邱先登说。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