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锦绣铜梁 富丽乡间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12-18 07:46:25 | 编辑:李平

  西郊农业园

  荷和原乡美丽农民新居

  美丽的乡村公路

  “百里产业似画廊,绿树红花绕村旁。山村新路延向前,云淡风轻行路远。”如此一幅动静相宜的田园风景画,已在铜梁的美丽乡村徐徐铺陈,美丽风景与美好生活,正诗意相连。

  铜梁,自古物阜民丰、底蕴深厚。40年,改革的春风吹拂着龙乡大地,万物茁壮成长,这里的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站在新起点,铜梁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着力推动“五个振兴”,进一步做强乡村产业、改善乡村生态、丰富乡村文化、强化乡村治理、壮大乡村队伍,朝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乡村振兴的“龙乡路径”正更加清晰。

  产业兴旺 “美丽经济”拓宽致富渠道

  冬季时节,走进铜梁区土桥镇庆林村,连片的荷塘叶落藕熟,新鲜脆嫩的莲藕堆满塘边,眼前一片丰收的景象,挖藕、挑拣、称重、装车……尽管天寒地冻,但藕农们的热情不减。

  “时下正是莲藕采挖的旺季,我们村平均每天要挖8、9万斤藕销售,其中80%都是销往主城各大商超。”铜梁荷美莲藕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邦齐高兴地说,由于水质好、泥土肥,这些莲藕个头大,肉质脆嫩,在市场上十分畅销。

  土桥莲藕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当时品种更新、种植技术落后,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藕农们忽视了市场开拓,造成产品销售不畅,形成了互相杀价的恶性竞争。

  2012年,在镇里的引导下,组建了铜梁荷美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把种藕的散户集合在一起,形成了抱团发展的聚合效应。农民以土地入股,公司每年租金只首付75%,另25%作为股金入股,入股村民在合作社务工除有工资收入外,合作社产生的利润还可按股分红。

  “合作社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同时还统一安排种植、管护、销售等,彻底改变了以前混乱无序的状况。”陈邦齐说,合作社注册了“龙乡莲藕”商标,生产的优质莲藕成为超市的专供产品。

  如今,荷美莲藕专业合作社种植莲藕面积1.6万亩,年产鲜藕2万吨,产值达6000多万元,还生产加工荷叶茶、莲子、藕粉等系列特色农产品,年销售额达800余万。

  同时,庆林村结合自身莲藕产业发展优势,引进重庆龙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蓄力打造荷和原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已成功举办了7届荷花节,吸引游客100余万人。一、二、三产业实现有机融合,使乡村发展的产业链随之拉长,拓宽着村民的致富渠道。

  庆林村的变化只是铜梁乡村产业兴旺激活美丽经济的一个缩影。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只有牵住产业兴旺“牛鼻子’,才能走出乡村振兴特色路。”铜梁区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对此,铜梁区立足全市产业布局和铜梁产业优势,大力发展“1+3+3+N”特色主导产业,即在发展20万亩绿色有机蔬菜主打产业的同时,形成3个特色种植产业、3个特色养殖产业和多个优质产业,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品”区域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

  深化改革 “三变”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走进铜梁区巴川街道玉皇村,2000亩红心猕猴桃园给田间地头披上“绿装”,成为冬日里的亮丽景色,村民们三五成群在基地里给果树除草、施肥,一派忙碌的景象。

  “我家流转了5亩地,每年除了有4000元的土地租金,一家三口的务工费有8万多元,加上年底还有分红,今年收入就有10万元。”村民赵善彬算起丰收账,干劲更足了。

  “村民们的收入模式由以前单一的土地收益,变成了多元化收入,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铜梁禾盛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邹为胜说。

  几年前,邹为胜在玉皇村流转了2000亩土地,成立铜梁禾盛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红心猕猴桃,凭借当地海拔低,农作物成熟普遍比高山地区早,产品具有错峰上市的先发优势,产品供不应求,目前年产量3000吨,产值达3000万元,带动400多户村民增收致富。

  “我们还利用冷藏延长鲜果销售时间,进一步挖掘休闲采摘的市场潜力,举办文艺演出、农事体验等活动,以旅促农。”邹为胜说,此外,他们正在打造产品加工区,制作猕猴桃干片、饮料以及猕猴桃酒等产品,拓展猕猴桃产业链,同时纳入分红,让村民享受到“三变”改革持续释放的红利。

  “‘三变’改革已成为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加快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助力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铜梁区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铜梁区以深化农村“三变”改革试点为切入点,通过创新资源资产价值评估、改革财政资金配置、完善风险防控权益保障等机制,构建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三位一体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向闲置土地、闲置产业、流转土地、农村电商、大户带散户、产业融合发展要集体经济,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

  盘活土地资源,释放生产潜能。截至2018年12月,铜梁区共消除“空壳村”152个,村社集体收入2100万元,其中村集体收入1524万元,比2017年增加274万元,同比增长21.9%。

  建强队伍 汇聚人才打造“智力引擎”

  年关将至,在铜梁区晓霖捎客微店里,购买农产品做年货的订单源源不断,电商平台的负责人舒秋兰和她的团队每天都会奔走在田间地头,去到村民家中收购不同种类的农产品,把这份家乡味道带给城里人。

  “我家的土鸡蛋、猪肉、红薯等农副产品都是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出去的,今年收入就有上万元。”鱼龙村村民宋河刚喜上眉梢地说,依托电商的便利不用出村就能卖出农产品,现在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小林镇鱼龙村距离铜梁城区有40公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原因,村里的农副产品销售难,成为乡亲们增收致富的瓶颈。舒秋兰是土生土长的鱼龙村人,大学毕业后入职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年收入10万元左右。

  在一次与家人通电话时,舒秋兰得知家乡的砂糖李丰收却价格低廉,村民们种的蔬果因滞销都烂在地里,她为乡亲着急,希望帮助乡亲销土货、多赚钱,并萌发了回乡带领村民搞电商的念头。

  借2015年铜梁引进第一批本土人才的时机,她毅然报名参加,放弃了白领工作,回到了鱼龙村成为本土人才,并在2017年成立重庆晓霖捎客商贸有限公司,通过“晓霖捎客”微店帮村民们销售李子、鸡蛋、禽类、红薯粉等农产品。

  “根据顾客需求,我们‘订单式’去农户家收购农产品,同时也引导村民种养殖。”舒秋兰说,通过这样灵活的方式,村民们种养殖的积极性倍增,进一步帮农户增收和助推贫困户脱贫。

  “网”路打通销路,“土”货变身俏货。今年,“晓霖捎客”已实现销售额100万余元,带动几十位村民参与创业,带动500多户村民增收,其中100多户村民人均年增收万余元。乡土人才成为“催化剂”和“智力引擎”,这是铜梁区组织振兴的一个生动案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关键在于汇聚一批优秀人才,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铜梁区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铜梁区在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上,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大力挖掘“土专家”“土能手”等建立乡土人才库,开展“把老乡留在老家”专项行动,持续回引本土人才回村创业、挂职任职,并在启动资金补助、创办小微企业等7个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激发创业动力。

  治理环境 “内外兼修”乡村美不胜收

  远有巴岳山,近有淮远河,风貌民居错落有致,处处皆胜景,犹在画中游。这般令人流连忘返的桃源胜境是南城街道黄桷门村的乡村旅游景点,也是黄桷门村466户村民们的家园。

  “现在镇里免费配送了垃圾桶,垃圾集中清理,村里环境变美了,就像住在大花园里一样。”谈到整治后的村容环境,村民顾兴春乐开了花。黄桷门村党支部书记周焕全介绍,2011年,该村开始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全村一起搬进按传统风貌打造的小镇,同时,村里通过土地流转进行农旅融合开发,依照原有地形地貌在巴岳山脚下建成1000亩花卉观赏园,在河道边建起广场和游乐园,围绕古黄葛树打造了盆景园,更保留了数百亩稻田作为景观,建成一个大农业景区对外开放。

  去年以来,村里积极开展村容整洁绿化美化、实施提质上档工程,对公共部分的景观进行改造升级;设置能体现文化内涵的路牌、标识;加强河道和休闲步道的环境维护,全村越来越生态宜居了。

  美丽乡村,美在山水、美在生态,更美在人文、美在精神。为积极探索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途径,助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2016年下半年,铜梁区以黄桷门村为试点,以“美丽乡村·洁雅家园”为主题,实施“和风”化人、建设洁雅新农村,“新风”沐人、培育洁雅新农民,“惠风”育人、引领洁雅新风尚,“清风”怡人、开创洁雅新生活,“暖风”助人、播种洁雅新希望的“五风浸润”工程。

  “我们还将非遗文化展演活动贯穿到‘五风浸润’工程中,希望把传统文化根植到老百姓心中。”铜梁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守住文化根脉,留住乡韵乡愁,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目前“五风浸润”工程已在全区28个镇街广泛推广。

  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淳朴向善的乡风民俗交融发展,从“外在美”迈向“内在美”,铜梁的美丽乡村正散发出无限魅力。

  刘玉珮 蓝倩 本版图片由唐彬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