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庆 > 正文
专家建言“重构教育评价体系”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12-04 06:27:44 | 记者:李星婷 | 编辑:李平

本报北京电 (记者 李星婷)12月2日至12月3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五届年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年会以“重构教育评价体系”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研究院所、高校、教育机构等近千人参会。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于2014年12月在北京成立,是一个跨界讨论教育的平台,也是享有盛誉的教育智库。在本次年会上,与会专家围绕“教育评价创新”“大数据时代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什么是好的幼儿教育”“关于创新潜质的评价”等话题进行了主题演讲。

“人工智能在推进教育的国际化以及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教学效率等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论坛成员、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袁振国表示,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教学的形态,也带给人们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

“创新是引领教育发展的第一动力,培养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北京市公众教育研究院院长张勇表示,不平凡的、有创造性才能的人拥有三个相互作用的特质群:一是高于平均水平的工作、学习能力,二是执着精神,三是创造力。“这三种特质群相互作用的部分越大,创新潜质越大。”

“在新时代下讨论如何重构教育评价体系,让教师、学生成为评价结果的受益者,这对教育政策的制定、理论研究,还有教育改革的实施,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坛成员、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表示。

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表示,高水准的教师队伍、国际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重大进步。高校要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就要对大学自身的规律有所认识。如何发挥每个人的动力?学校、学院、教师、学生必须建立共识。其中,学校的核心使命是人才培养,要想培养好人才必须有强的教师队伍;要想有好的教师队伍就必须有好的学术环境。

他说,本科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而学术发展是教师的首要诉求,所以院系要为教师提供好的发展环境,用学校、院系的政策导向督促教师做好事情。北大做了一些尝试,学生可以转专业,如果有的院系教学做不好,学生就会走,这样会引导院系用好各种政策,更加重视本科教育。在引导学生方面,则要重视学生发展,改变评价体系和方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营造激发每个人潜质的教学环境。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表示,人文教育是教育的起点。中学语文课以及大学人文学科,就是培养擅长阅读、思考与表达的读书人,学生只懂“专业知识”不够,还必须“能说会写”。但这种能力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是中文的基本训练,可以为一个人今后一生打底子。有时候,一辈子的道路,就因10分钟或20分钟的发言、面试而改变;二是多读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有助于提升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的书籍,闲来不时翻阅;三是语文学习与人生经验密不可分,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中学毕业生,学习能力及生活经验千差万别,如果多读文史哲等人文书籍,其对于生活的领悟、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对于幸福与苦难的深切体会,都将成为学习的重要助力。

澳大利亚教育家、著名作家布莱恩·卡斯维尔表示,如果说19世纪是工业革命时代,20世纪是信息变革时代,21世纪则是思维变革的时代。未来,我们需要有创造力、拥有批判性思维、能良好沟通和协作解决问题的人才。这种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三大思维”,即冠军思维、学习思维和创意思维。幼儿时期正是培养、建立这些思维有效的时期。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