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报声音 > 正文
破除“空中政策”关键要治好作风病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11-20 06:27:02 | 记者:侯金亮 | 编辑:李平

要避免政策制定与实施之间的错位与断层,就要立足于一个“实”字,真正沉到基层,下足“绣花功夫”,多点“地气”,少点“仙气”,让扎扎实实的调研成果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

近期,记者在农村基层调研发现,一些政策由于缺乏前期调研不接地气,最后变成“空中政策”甚至沦为一纸空文。比如,某县要求省道两侧沿线100米建绿色长廊,连树种都规定好了,但县里下发通知时已经错过了植树的最佳季节,却又要求尽快完成,导致树木成片死亡。(据《瞭望》)

实践是检验政策的重要标准。一些政策看起来很美好,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最终沦为“空中政策”,悬在空中,不接地气,难以执行。政策落实不到位,不仅会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也会折损党委政府的公信力。沾泥土带露珠才能冒热气添生气。“空中政策”之所以出现,主要原因在于前期调研不扎实,决策草率随意,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忽略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复杂性。加之一些地方喜欢搞“一刀切”,动辄要求下级签“军令状”,让基层干部处于两难境地。

比如,某地出台河长制新规,要求镇域内一条河道两侧的18米内不允许有建筑物,如有必须全部限期搬离。此项政策看上去没问题,而事实却是“河道两侧18米内有一些民宅建设在先,河流改道在后,并非故意违建”,“有的民宅建在村里的宅基地上,并且有宅基证,也是村民的唯一住所”。如果只要求限期拆除,没有新划宅基地,也没有制定搬迁补偿等配套政策,这项政策显然是难以落实的。

其实,“空中政策”反映的是干部的作风问题。常言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些地方忽略基层调研的重要性,有的干部甚至干脆奉行“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窝在办公室“拼材料”,凭借想象力制定政策。有些地方虽然也去基层调研,但往往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正如有基层干部所反映的那样:“有的部门来调研,11点才来,11点半就要去吃饭。去掉路上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只能走马观花,这样的调研怎么能做出好决策?”调研不深入,显然会导致一些政策规定成“镜中花”“水中月”,只是“看起来很美”。一些“空中政策”的出现,大体来说可以归结为“懒政”。

要避免政策“水土不服”,关键要从源头着手,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调研,而不是一味地“拍脑袋”。为此,破除“空中政策”,关键要治好作风病。政策怎么定,必须充分调研,听听基层怎么说。在制定政策之前,上级部门就应该到一线进行深入调研,充分倾听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把实际情况摸准摸细摸透。政策下发后,也要到基层是一线看看基层落实过程中有什么难处,问问群众到底满不满意、高不高兴,比如有哪些细节需要优化提升,有哪些配套政策没做好,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协调等等。当然,也要明确责任人,建立健全责任倒追机制,对那些造成严重损失和恶劣影响的“空中政策”,就要谁拍板谁负责。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避免政策制定与实施之间的错位与断层,就要立足于一个“实”字,真正沉到基层,下足“绣花功夫”,多点“地气”,少点“仙气”,让扎扎实实的调研成果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只有打通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才能让群众真正享受到政策出台带来的“红利”。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