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让智慧打开未来之门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9-17 06:14:23 | 编辑:王俭林

8月25日,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圆满落幕,即使是普通市民或读者,只要亲临现场或者关注相关新闻,我相信不难产生与智博会主题同样的期许——“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

“智能化”时代已经来临,数字技术“延伸”“优化”甚至“解放”人类自身“机能”的美好未来已经揭开神秘的面纱。智慧,成为一种系统科技,成为一种多元化共享的“云”上产业。

其实,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表达、保存、解读、传播、普及这种结晶的物质形态之一,就是古往今来汗牛充栋的图书。

面对扑面而来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很多人未来得及接受此类常识性教育,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慌张与茫然,那么,读几本破解这种新技术革命“密码”的常识性图书就显得十分必要。比如这样三本: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著、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未来简史》,信息管理专家、曾任阿里巴巴副总裁的涂子沛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数据》,以及计算机专家贲可荣、张彦铎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校教材《人工智能》。

从历史走向未来

“为什么是智人最终脱颖而出?”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很多人都知道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长篇小说《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场,作者罕见地从并未发生的未来写起,追溯马孔多小镇的百年沧桑。作为赫拉利《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三部曲”中的一部,《未来简史》与马尔克斯的小说相反,题目看上去是为“未来”作传,内容却从历史讲起,探究人类的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简史》讲述了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进化到智人以来最大的一次改变。

作者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发问:为什么是智人最终脱颖而出?为什么人类能拥有这么大的力量征服世界,对整个生态发挥如此大的影响?

该书认为:智人获胜的原因在于比其他物种能够更大规模和灵活地合作。人类在很早时候就能凭借想象的祖先、图腾、神灵等组织起大规模陌生人的合作,一万多年前的农业革命再加上文字的发明,人类能养活的人越来越多,能凭借文字传播和记录虚构故事的能力越来越强。历经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科学开始真正赐予人力量,人类逐渐相信要获取知识,就应该去做实验、积累数据、探索规律,而不是生活在某个神明的指导之下。

书中指出,几千年来,人类一直面临三大重要生存课题:饥荒、瘟疫和战争,而这些课题在新世纪都呈现消失趋势,医学和科技发展已经让人类战胜了大部分瘟疫,传染病造成人类大规模死亡已是小概率事件。过去主要的财富来源是物质资产如金矿、麦田、油井,而现在的主要财富来源则是知识。发动战争虽然能抢下油田,却无法霸占知识。赫拉利指出,随着这些危机的消失,人类将去追求那些过去千百年中反复提及的目标:长生不死、幸福快乐……

科技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而科技将会带来怎样的未来,赫拉利将这些思考写进了《未来简史》。在书中,作者从宏大的科技视角出发,审视人类的终极命运并做出惊人的预测:“人工智能和生物基因技术正在重塑世界;生命本身就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生物本身就是算法;计算机和大数据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

未来世界

“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

《大数据》被认为是中国大数据领域的第一本专著,先后获得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第四届中国软科学前沿探索奖等奖项。

“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该书认为,与互联网的发明一样,大数据不仅仅是信息技术领域的革命,更是在全球范围启动透明政府、加速企业创新、引领社会变革的利器。

数据技术变革何以能推动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和社会公正?何以促进行政管理和商业管理革新并创造无限商机?又何以既便利又危及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面对大数据,中国又当如何作为?作者在书中表达了自己的观察与思考。

该书通过讲述美国半个多世纪信息开放、技术创新的历史,系统阐述了数据创新给公民、政府、社会带来的种种挑战和变革。

作者认为,未来,数据的作用将前所未有地凸显,成为国家竞争的前沿、企业创新的来源。如何迎接大数据挑战,作者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政府机构、行业组织和大型企业要设立专门的数据治理机构来统筹。未来的竞争是知识生产率而不是劳动生产率的竞争。数据分析产生的价值可能比较碎片化,所以,要把数据治理的工作统筹起来,以增强在大数据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开放数据。就是将原始的数据及其相关元数据用可以下载的电子格式放在互联网上,让生产资料数据自由流动,催生创新,推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型升级;三是鼓励、扶持基于数据的创新和创业,从而调动全社会的参与;四是要弘扬数据文化。

作者认为,数据文化是尊重事实、推崇理性、强调精确的文化。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加强舆论宣传,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文化氛围。作者还在书中强调,开放数据同时,也要有效保护公民隐私,这是大数据时代的一项重大挑战。

重新学“说话”

我们可能需要另一套语言

作为教材的《人工智能》,对非专业读者来说,恐怕是三本书中最枯燥也最难“啃”的一本。但换个角度看,这本书所普及的知识,正是大数据的学理基础。

所谓人工智能,就是研究理解和模拟人类智能、智能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建立智能信息处理理论,进而设计可以展现某些近似于人类智能行为的计算系统。一言以蔽之,就是传统概念的思维体系,要转化为一套符号、数字的“算法”。如果这是一道通向未来世界的大门,人类就需要打开大门的钥匙——另一套语言。

本书简述了人工智能的起源、发展与定义和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的关系,介绍了知识表示、推理和不确定推理的主要方法,讨论了常用搜索原理,分析了人工智能的主要应用领域,如智能感知、智能推理、智能学习、智能行动等。这一部分相对较好理解,但“知识表示、搜索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智能规划、机器人学、互联网智能”等概念,则涉及计算机相关学科的专业背景。

笔者认为,人工智能,其实是人与机器的一种对话或机器在与人对话,始终是通过预设的程序指令来完成。可见,重新学说这种机器能听懂的话有多么重要,否则,在未来世界,我们就可能成为五官正常的盲人和聋哑人。(郑劲松)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