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文化添活力 旅游显生机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9-07 06:38:34 | 编辑:李平

浓郁的晒秋文化为双桂田园·万石耕春景区增色不少 摄/高小华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土陶技艺

宏美达梁平丝绸制造文化空间

梁平竹帘制作工序——抽丝

梁平抬儿调等非遗展演让游客在景区慢游 摄/刘娅莎

景区里展演礼让草把龙,吸引游客驻足观赏 摄/刘辉

滑石古寨景区非遗展演中心,非遗传承人正在表演梁山灯戏 摄/陶开星

梁平区双桂田园·滑石古寨景区有这样一组数据,从2016年6月到2017年6月,景区收入900万元;2017年7月到2018年7月,景区收入达到1900万元。

景区负责人周学峰坦言,景区收入翻番的背后,是梁平抬儿调、癞子锣鼓等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项目为滑石古寨增添了新的魅力。他透露,非遗对景区收入的贡献率达45%。

“诗和远方走到一起才是最完美的结合。”9月6日,梁平区委书记杨晓云称,梁平之美,美在旖旎的田园风光、乡情乡愁;美在厚重的历史积淀、灿烂人文;美在物阜民丰、名特产品;美在良好的自然地理、交通条件。近年来,梁平区以文化和旅游业为主导,挖掘文化内涵、盘活山水资源,把文旅产业链条向上下游延伸,拓展文旅产业发展空间,形成多种新的旅游业态、旅游产品,共同构建文旅大产业体系。

A 非遗唱响旅游戏

滑石古寨所在的滑石村,位于高梁山山麓,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土地产出低,村里有一座连续开采了几十年的小煤矿,许多村民变成了矿工。

2009年,国家对小煤矿实行关停并转,滑石村的煤矿也顺势关闭,转型中的“煤老板”周学峰考察10多个项目后,最终选择了开发滑石古寨,发展乡村旅游。

“第一年效果不是很好。”滑石古寨是渝东有名的古战场遗址,后来成了光秃秃的小山包。2015年,周学峰对滑石古寨修复了古栈道和塔楼。2016年6月,滑石古寨开门迎客。但新鲜感过后,游客量再也上不去了。周学峰认识到,“滑石古寨景区内容单一,除了简单的攀爬和鸟瞰周边风光,没有更多吸引人、留住人的地方。”

滑石古寨如何持续发力?梁平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称,旅游是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负责人称,将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促进旅游发展。梁平区文化委建议,滑石古寨走旅游搭台,文化唱戏的路子,用非遗丰富新的旅游模式。

从2017年7月开始,周学峰将梁平抬儿调、梁平癞子锣鼓、梁山灯戏、礼让草把龙等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项目请上滑石古寨,成功创建4A级景区。到滑石古寨的游客,除了体验生态攀岩、鸟瞰周边风光,还可以坐下来欣赏具有深厚底蕴和浓郁地方特色的非遗表演。

“这一年滑石古寨游客与收入都翻了番。”周学峰说,过去对文旅融合感受不多、认识不够,但让非遗项目融入滑石古寨景区旅游,让他看到了文化的魅力和活力,“文化才能带走记忆,也让旅游有了生机。”

72岁的谭正道是滑石村地地道道的农民,也跟着周学峰当了几十年的矿工。现在,他成了滑石古寨的土牌导游,向游客讲故事、唱抬儿调成了他的工作,每月工资达到3000多元。

“挣钱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抬儿调得到了传承。”谭正道说,抬儿调在肚子里憋了几十年了,原以为就这样失传了,没想到现在成了自己的工作,并且总有游客向他学习抬儿调,“滑石古寨旅游让抬儿调得到了传承。”

滑石村党总支书记刘运祥称,非遗唱响旅游戏,这不仅让滑石古寨旅游生机呈现,更让周学峰和跟着他干的80多名矿工实现了成功转型。刘运祥介绍,滑石古寨自发展乡村旅游以来,村民通过景区务工、土地返祖、农家乐、土特产销售等户均增收12000元以上。

B 厂房建起旅游线

提起梁平旅游,很多人会想到双桂堂、百里竹海、滑石古寨,还有炊烟袅袅的田园风光。但现在又多了一个去处,那就是位于梁平工业园区的丝绸制造文化空间。

这个丝绸制造文化空间由梁平宏美达纺织有限公司投资1300万元打造。从2017年11月开始,截至目前累计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

一个丝绸纺织厂何来如此大的吸引力?丝绸制造文化空间负责人熊清林介绍,宏美达公司过去是做丝绸出口贸易的,但近年来国际市场不景气,公司开始转型国内文化旅游产业,围绕“工旅融合”、“文旅融合”,促进丝绸行业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发展,探索“工业+旅游”新模式。

去年,宏美达公司在厂区内规划建设了占地1400平方米的工业旅游项目体验区,规划了开放的丝绸生产区、中国丝绸文化知识传播厅、蚕桑养殖、家居、健康、文创艺术区,个性化定制产品体验区,亲子、青少年儿童爱国教育区等以“丝绸”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点。

“厂房建起旅游线,全方位体验丝绸文化实践。”熊清林介绍,在丝绸制造文化空间,不仅可以了解蚕宝宝生长全过程、远程观看生产过程、观摩丝绸织造全工艺流程,还可以现场领养蚕宝宝、体验丝绸文化实践活动、科普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定制的丝绸专业文化知识等,“感受丝绸行业抽丝剥茧式的工匠精神和古老神秘的丝绸文化。”

与此同时,丝绸制造文化空间除了展示蚕丝被、桑蚕丝床上用品、丝巾及服饰等传统丝绸产品外,还依托丝绸元素、挖掘丝绸文化,研发出了丝绸古书装订、丝绸卷轴画、蚕茧手工艺品、丝绸手绘画、丝绸观止垫、丝绸照片、丝绸福袋等文化创意产品和桑叶茶、桑叶面、蚕丝丝胶护肤品等健康系列产品。

此外,丝绸制造文化空间还携手意大利画家朱纸、法国艺术家傑里·佩提索和中国著名画家、雕刻家江碧波,制作限量版丝巾。

时尚大气的“精神堡垒”、五彩斑斓的“模块化盒子建筑”、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般的车间参观通道、创意无限的文化墙、绿色环保的形象展厅……游客刘彦称,这里再不是钢筋水泥的工厂,已经是一个可参观、学习、观摩、游戏、休闲的主题公园。

“工业旅游对于宏美达来说,是创新,也是新的增长点!”熊清华称,作为一种全新的互动模式,丝绸制造文化空间既可以让消费者在游玩中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先进工艺和企业文化,无形中增加对品牌的认同和信赖,同时也借助独特的旅游资源,给用户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零距离地与品牌形成趣味互动。他透露,“半年来,我们文化旅游板块产值达300多万元。”

C 文旅产品进景区

皇家贡品、“天下第一帘”、承制人民大会堂巨幅竹帘窗帘、邓小平出席联合国大会礼品……梁平竹帘是流传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已被录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到了1999年,梁平竹帘已出现滞销,以致后来不得不破产改制。

“有一种责任把它传承下去。”56岁的陆晓刚这辈子40多年都耗在了梁平竹帘上。他回忆,解放初期,梁平竹帘艺人仅存7人,这项千年遗产濒临灭绝。几十年发展,它又拥有了300多人的艺人队伍。陆晓刚说,“不能因为破产,让这帮人散了、让梁平竹帘没了。”

2003年,陆晓刚成立了流芳工艺竹帘厂,从当初的10多个艺人发展到现在70多人。10多年来,陆晓刚在立足梁平竹帘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主动适应市场高端线路、个性化需求、小众化的发展方向,与团队研发出工艺品扇子、屏风、竹窗帘、拎包、拖鞋等10多种新产品。

“全域旅游给梁平竹帘带来了新希望。”梁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梁平区在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同时,特别突出全域旅游商品开发,大力传承弘扬“工匠”精神,着力挖掘引进全国“高手”行家、培育梁山“百工百匠”旅游专业人才,推出一批特色旅游美食和旅游纪念品,加快丰富多样的“梁平造”、“梁平产”工业品、农产品、工艺品、特色食品、非遗资源等转化为旅游商品,形成“梁平好礼”品牌体系。

陆晓刚打了个比喻,梁平竹帘就是“公主的身份丫环的命”,到了今天,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梁平竹帘不能高高在上,也不能躺在过去的荣誉上“睡大觉”,要放下身段,带着自己的文化底蕴进入寻常百姓家庭。他认为,旅游是个走进千家万户很好的路径和渠道。

为此,流芳工艺竹帘厂团队立足梁平旅游、经营三峡旅游,走向重庆、全国乃至世界旅游,研究旅游市场、研判游客需求、研发旅游产品。

“让梁平竹帘走进景区。”陆晓刚说,梁平竹帘不能简单的进景区,要创新推出一批结合各自景区特色的竹帘,“让游客购买作纪念,留下记忆。”

长江三峡、石宝寨、巫山红叶……一幅幅带有各自景区特色的梁平竹帘走进了各大景区,成为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新产品。

西安一位市民一口气买下18张竹帘、绘制有清明上河图的梁平竹帘参加第三届中国竹文化博览会金奖、选送到墨西哥参加工艺精品展示、工厂制作的竹帘屏风出口到日本、韩国……近年来,依托旅游,梁平竹帘越走越远。

2014年,陆晓刚带着梁平竹帘去美国展示。一位美国人掏出30美元买下一把竹帘扇子后,竖起大拇指夸赞陆晓刚对非遗、手工艺品的坚持精神。

那一刻,陆晓刚意识到,让文旅产品进景区,接着旅游这条路,梁平竹帘带着文化,实际上走出了景区,走进了寻常百家家庭。陆晓刚说,他相信,梁平竹帘会更多地走向世界。

D 创新思路做定制

“酒评功过笑仪康,错在杯中毁万粮。蜂蜜而今酿玉液,金丹何如此酒强。”相传与苏东坡相交的秦少游饮过他的蜂蜜酒后,曾感慨而做此诗。据考证,蜂蜜酒至今演绎了近3000年的酒文化。

现在,梁平人蓝振学也研发出了蜂蜜酒。这种蜂蜜酒全部采用发酵酿造工艺,在恒温恒湿的条件下将纯正土蜂蜜、新鲜蔬果、精选谷物适量配比,长时间封坛发酵。且需要每半年开坛一次,对原液进行过滤提纯(行内称“翻缸”)再次封坛继续发酵。反复七次,历时3年,三坛原液才能酿造出一坛成品酒。

“醉翁之意不在酒。”梁平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称,蜂蜜酒并不是蓝振学的最终目的,“他要用蜂蜜酒拯救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是汉族传统的工艺印染品,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给人以清新雅致的感觉。民国时期,蓝印花布染房曾遍及梁平城乡。蓝振学所在的礼让镇就有11家染坊生产制作蓝印花布。

“外来‘洋布’对蓝印花布冲击很大。”蓝振学说, “洋布”不断增多,梁平大部分蓝印花布染坊逐步改染五彩花土布。但蓝振学的父亲没有完全放弃蓝印花布的制作,还是会做一些布囤起来,等待需要的人来买,“父亲说,钱可以不找,但是这个手艺不能丢。”

2006年,原梁平县非遗保护中心与蓝振学父子商定恢复蓝印花布染坊。蓝印花布的成本达到了每米120元,价格高、市场小,仅靠蓝印花布很难维持染坊的运转。

“创新思路做定制。”蓝振学用蜂蜜酒的效益来支撑蓝印花布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他打算把蓝印花布做得更精美一些,制作成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服装、工艺品,等待需要的人登门定制。蓝振学认为,“全域旅游的发展,让蜂蜜酒有了更好的销路,蓝印花布的技艺传承也有了保障,未来还会有定制客户。”

梁平区相关负责人称,保护和发展传统民间艺术,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要在技术、资源、市场、产业上进行深度融合,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推动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

在梁平,依托文旅融合走定制路线的还有志强乌木馆。乌木馆创建人韩志强瞄准当地独特的乌木资源和旅游文化市场,成功开发出500种乌木文化艺术品。

“家有财宝一箱,不如乌木一方。”韩志强说,乌木又有“软黄金”之称,大多数乌木文化艺术品价值不菲,只有通过文旅融合,借助旅游平台,才能找到更多潜在的顾客,“对于乌木文化艺术品而言,定制是一个方向。”

现在,韩志强正谋划建设民间非遗展览苑,把梁平近百项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集纳在一起,进一步丰富梁平旅游的文化内涵,让海内外游客在这里可以领略“游竹海、赏桂花、看非遗、观乌木”的乐趣。

张亚飞 王琳琳 图片除署名外由梁平区委宣传部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