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北碚 > 正文
北碚 校地合作推动智能化产业发展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8-22 06:29:51 | 编辑:李平

在推动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中,北碚有一大特色:校地合作。

“西南大学、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等大学在北碚,我们利用这些大学的科技和技术资源进行合作,发展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北碚区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围绕大学周边发展的智能化产业,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搭建校地合作大平台

在北碚西南大学南边的大学科技园,新落户了一个以大数据智能化为主的项目——由航天科工集团旗下深圳航天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的航天工研院重庆公司。

这家公司将与北碚区一起,打造重庆航天科创中心、云制造产业线下综合服务西南区域总部、军民融合产业先导西南中心、国际经济技术服务西南基地,还将建航天工业技术研究院重庆分院。

“我们将依托重庆航天科创中心,利用航天科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资源与优势,开展项目辅导与孵化服务。”北碚区相关负责人说,将引进设立院士工作站,为各类创新创业企业提供一站式科创服务。同时,充分利用北碚区的各项优势,吸引全国航天科创中心完成孵化的、具备成长性的产业化项目或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入驻北碚。

据介绍,打造的航天科创中心,将建设云制造产业线下综合服务西南区域总部,主要为区域内云制造生态中各类企业和团队提供基础服务、部分专业化技术服务,以及部分专业化商业服务、双创项目辅导与孵化服务、企业经营管理平台服务五大类综合服务。并重点开展企业质量及能力认证、云制造资源对接、智能化改造、协同研发、营销推广等云制造核心服务。

“其实,这个项目只是落户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内、校地合作众多项目中的一个。”北碚区相关负责人说,大科园已成为北碚中心城区校地合作的大平台。

大学科技园建立之初,是由西南大学、北碚区政府共同出资建设,并实行校地联合共建共管的模式。后来,大学科技园因发展需要,引入民营企业——深圳东南集团进来共同建设,形成了校地企三方共建平台。

大科园采取了“大学依托、政府支持、企业运作”的发展模式,由西南大学、北碚区人民政府和深圳东南集团联合共建共管。大科园管委会主任由西南大学副校长担任,副主任由东南集团董事长、西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中心主任、北碚新城(大学城)管委会主任担任。"

与此同时,还共同组建了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具体负责科技园的发展运作。目前,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内的“易空间”,已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也荣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称号。

据介绍,大科园总规划面积1900亩。已建好的科技创业中心占地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8.5万平方米,可容纳在孵企业400—600家。

为让更多、更好的企业落地,北碚区不断地优化营商环境,区经信委和新城(大学城)管委会携手联动才陆续引来了像航天工研院重庆公司这样的一批好项目。

目前,大学科技园内已有企业231家,其中信息产业和智能化企业占了59%。目前在孵企业有194家,包括互联网+现代农业企业69家,生物技术(医药)企业30家,文化创意类企业71家,新能源企业16家,成果转化类企业45家。涉及领域包括信息技术、文化创意、先进材料与制造、农业生物技术及现代服务业等。

为校地合作提供新动能

北碚区围绕环西南大学区域集聚创新要素,正在新城建设又一产城融合、高新智能化平台。

在大学科技园科创中心正对面,有一块125亩已经平整出来的土地。在这块地上,正在动工建造一个校地合作的智能化信息产业园——重庆北碚亿达创智广场。这是去年11月初,北碚区从大连引进来的一个发展智能化产业为主的项目。

“这里将重点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泛金融产业、教育培训产业等,打造以创新创意、人工智能、产品研发、工业设计、信息技术服务等知识密集型业务模块为主的生态商务园区。”北碚新城(大学城)管委会负责人说。

据介绍,亿达创智广场的总建设体量达15.74万平方米。创智广场将依托亿达的企业客户资源及行业影响力,通过引入创新创意、产品研发、工业设计、信息技术服务等知识密集型业务模块为主的企业利润中心,逐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使其成为北碚产城融合开发的首期启步区。

北碚新城片区,抓住西南大学与澳门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研发人工智能的契机,以亿达软件园入驻为起点,发挥大学科技园优势资源,推进人工智能、软件及信息服务、芯片及IC设计、汽车电子、新材料研发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目前,在这一智能化生态圈内,已经引进来一批大数据智能化的企业和项目。

重庆和贯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智慧平台解决方案提供商,以自己的技术核心、通过智慧平台,为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服务。

公司负责人介绍,他们通过“项目+产品+运营”的模式,构建了以“智慧教育”为核心,以“智慧政务”、“智慧农业”为重要发展方向的三大业务体系。

在智慧教育上,通过智能解决方案,围绕教育的教学、管理、研究三大业务体系,实现“教学管”互通,形成一个全方位覆盖校园内外的智能环境,真正达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终极目的。

在智慧政务上,通过围绕城乡一体化建设,以构建惠民服务新体系为目标,重点实现信息惠民、智慧社区、智慧园区三大业务,并通过全程全时为民服务体系,推动新型智慧城市的升级变革和发展。

在智慧农业上,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有效整合各级涉农资源,引入先进的管理机制和经营模式,建立农业综合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助推解决涉农产业供应链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难以有效配置等问题。

“目前,我们以‘智慧教育环境研究与应用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和‘双创实验基地’等为创新基础,已在教育、政务、农业这3个方向,开展了持续的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50余件。”和贯公司负责人说,将“数据湖泊大数据管理、区块链数据服务、多因子身份认证”等核心技术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形成了近10个核心产品。

这些核心产品,已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和贯公司负责人说,如“知识与数据资产管理平台”,基于数据湖泊大数据管理,以元数据服务、数据标签管理、资产标记和数据共享为核心功能,建立智能化、个性化知识门户,解锁数据资产的全部价值。这一产品在智慧档案平台、作品管理平台、媒体资料管理平台中取得良好应用。在“收、管、存、用”四个方面,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助推档案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转型。

如“物联网平台”,可以帮助企事业单位建设统一的标准及规范体系,可以实现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设备统一接入,向下提供设备接入规范、向上提供统一数据和服务,支持云计算、雾计算、边缘计算,具备函数计算和路由能力,实现物联网数据互通,设备管理统一调配与服务。这一产品应用在智慧教室、古树保护、古建筑保护、智慧园区、河长制管理等项目中,实现了对物联设施设备的全程运营维护和实时的数据采集,同时海量的感知数据还为业务管理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

深度推进智能化产学研合作

“在校地合作推进区域智能化产业发展中,通过深度促进产学研的合作,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北碚区相关负责人说。

大学科技园众多楼宇间,有这样一家智能化企业——重庆浦洛通生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以海外归国高层次人才团队为基础而创立的公司。目前拥有重庆浦洛通医学检验所、重庆浦洛通基因医学研究院等子公司,在这家公司的员工中,技术研发团队就占了70%左右,其中博士都有4名。“我们公司以重庆为中心,致力于‘健康中国、精准医疗’的产业升级方向,并拥有重庆市第一家高标准的第三方基因检测临床医学实验室。”公司负责人介绍,正在进行无创产前筛查与新生儿遗传病诊断技术开发、肿瘤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尿液筛查早期肿瘤技术开发。未来还将进行互联网+临床医学检验实施生物大数据的基因标记开发和试剂药物开发。现已拥有国际领先的尿检早期癌症筛查技术专利一项,生物信息学软件著作权四项。

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北碚区通过促进区域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和科技资源充分利用,使辖区内的部分企业,与西南大学等高校加强技术交流和对接,帮助企业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与装备等瓶颈问题,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

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北碚还努力促进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西南大学智能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出的电动摩托车自适应自动变速器专利,于2012年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目前,这一专利已转让给了生产企业,进行产业化生产。

西南大学智能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成功的电动汽车自适应自动变速器,在电动汽车AAT技术上,完全自主开发,拥有全部的知识产权和核心专利。

这一成产品与现有自动变速器相比,电动汽车AAT由于精简了电控和液压换挡离合和换挡制动等耗能执行机构,节能可达20~27%以上。对这样的技术和科技成果,北碚区也在积极的进行牵线搭桥,引入企业运用中。

“在校地合作中,产研院正式挂牌后,通过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不仅促进了辖区内的西南大学等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落地的载体,而这些成果,也有效地推动了北碚区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北碚区科委负责人说。

王彩艳 许伟 图片由北碚区委宣传部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