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科技创新谋发展 全民科普强素质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8-17 06:39:49 | 记者:申晓佳 实习生 蒲枫涵 | 编辑:李平

江津区科技馆开馆一周年大型展教活动,学生们表演科普剧。图片均由江津区科协提供

江津椒农正在花椒地里忙碌。由于科普卓有成效,江津花椒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

“3个科普社区、5个农村科普基地、2个农村科普带头人……”近日,江津区科协公布了2018年“区级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奖补名单,18个项目,奖补70余万元。

五年来,江津区科协大力开展“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先后培育区级科普项目89个,激活了基层科普资源,提升了科普公共服务。其中,10个项目获“国家级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奖补,9个项目获“市级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奖补。

“全区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讲话精神为引领,牢固树立创新发展意识,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对江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2017年,在江津区科协第六次代表大会上,江津区委书记程志毅对科协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随后,区委、区政府出台《江津区科技创新激励扶持办法(试行)》、“津鹰计划”“1+6+N”等多重政策,为江津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为江津区科协做好“四服务一加强”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将更好地弘扬创新精神、夯实科技基础、促进企业转型、惠及民生福祉。

以改促进

释放基层科协组织活力

“科普惠民取得如此好的成绩,与区科协近年来深化改革、释放自身活力是分不开的。”江津区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普惠民的重任要落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肩上。因此,江津区科协致力于深化改革,完善科协组织建设,让更多“能人”进入科协。

今年3月,重庆市科协按照中国科协要求,印发了《加强基层科协组织建设“3+1”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方案对科协班子组成提出了新要求,提出“区县、乡镇(街道)科协领导班子,补选同级医院院长、农技站站长(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学校校长各1人担任兼职副主席”的要求。

据悉,在这方面,江津区科协已经先行先试。2016年,江津区委就印发了《江津区科协专项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兼职副主席主要从不同行业、领域的有代表性的优秀科学技术工作者中产生”。2017年底,在换届后的江津区科协第六届委员会中,副主席共9名,其中就包含3名高校负责人、1名医院院长、1名科技企业负责人、1名区农技中心主任。

同时,对于镇街基层科协组织建设,《江津区科协专项改革实施方案》也明确规定“各镇街建立科协组织,由分管科协工作的班子成员兼任主席,农业(农技)服务中心主任兼任秘书长,村(社区)书记或主任兼任科普员”。目前,全区29个镇街、5个园区均已完善了科协组织建设,实现了网点全覆盖。

改革出成效,改革出动力。2015-2017年,江津区科协连续3年在市科协区县工作考核中蝉联特等奖。

上下联动

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江津区公民科学素质比例达到7.7%,高出全市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居渝西地区前茅。”2017年,重庆市科协公布了《2017年重庆市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报告》。

近年来,江津区全面贯彻“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十六字方针,深入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加大科普公共服务投入,狠抓“五类人群”科普教育,在建设科普阵地、开展科普活动、抓好科普教育上下苦功夫。

政府推动,搭建科普大平台。2017年,江津区财政投入2200余万元完成江津科技馆布展,于当年5月31日正式开放,成为全市第一个融入地方元素的综合类区县科技馆,是重庆区县一流西部地区最好的区县科技馆。该馆按照“科普展览+科普活动+科技教育”的模式办馆,深受群众喜爱,单日最多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目前累计接待游客23万余人次。

社区联动,保障科普广覆盖。江津区科协与社区联合,建立了鼎山街道琅山社区、白沙镇槽坊社区等2个科普活动室,建成了得胜社区、大西门社区等14个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据统计,江津区科协已累计培训社区居民、未成年人近20余万人次,有效提升了全民科学素质。

有了坚实的科普阵地,江津区科协的科普活动办得有声有色,取得了不凡成绩,2015—2017年被中科协评为“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其中,“科普之光点亮山区儿童梦想”系列科普活动,作为江津区科协的品牌活动之一,先后走进中山小学、石蟆小学等偏远学校,让科普翻山越岭,走进莘莘学子,不仅广泛地传播了科普知识,还点亮了无数孩童的科学梦想。该单项品牌,被中科协评为“全国科普日优秀特色活动”。

近年来,江津区科协还组织了多场大型科普活动。全市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中医药学术交流会暨科普宣传专家义诊”、首届重庆市公民科学素质大赛渝西片区复赛、“科普文艺演出暨反邪教宣传活动”等,丰富了全区全民科学素质载体。

引凤筑巢

以人才助力科技创新发展

“线缆生产中,耐高温、耐腐蚀是绕不开的技术难关,我们也曾想过好多办法,终究是收效甚微。”渝丰线缆公司的负责人感叹道,“如何才能让线缆在高温、潮湿等环境中延长使用寿命,保证安全性,是我们最为头疼的问题。”

如今,在江津区科协的“牵线搭桥”下,这一问题已经迎刃而解。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专家工作站”。

2017年4月,渝丰公司创立了江津区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蹇锡高院士专家工作站”,区委书记程志毅亲自授牌。蹇锡高院士,作为我国高分子材料的领军人物,带领团队齐心协力,帮助渝丰线缆公司解决了耐高温、耐腐蚀线缆技术难题,突破了技术瓶颈,提高了经济效益。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时代的科普工作,要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

目前,江津区科协已引进5名“两院”院士,建成4个院士工作站、1个海智工作站。借助人才资源,区科协成为了院企合作的桥梁纽带,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动力,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除渝丰公司外,多家企业在区科协的帮助下,也得到了专家的技术支持,实现了技术创新、效益提升。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刘仁怀院士专家团队支持下,引进了垃圾处理技术;飞洋活性炭企业,在宋湛谦、蒋剑春院士专家团队帮助下,正在研发攻克花椒废枝制作转型活性炭技术;重庆立道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国表面工程协会专家的帮助下,解决了表面材料难题。

人才是促进发展的第一资源,江津区科协将继续面向全国引进专家团队,着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建设,助力江津装备制造、汽摩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型材料、食品工业等五大重点产业转型升级。

科普惠民

农技协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8月的江津,墨绿色的花椒树绵延在田野上,空气里弥漫着浓郁的椒香。在这里,我们能够感受到椒农丰收的喜悦。

据统计,2018年,江津区鲜椒产量达27万吨,较上年增长6%,总产值32.7亿元,较上年增长7%。

花椒连年丰收,江津区花椒产业协会功不可没。自2003年成立以来,江津区花椒产业协会引导椒农科学用肥,探索、创新花椒速生丰产栽培管理新技术,使花椒产业实现了从零星分散种植到规模化生产、从单纯的种植到综合加工贸易、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工科贸联动的“三个转变”,产业体系越来越完善。

10个花椒科技服务站,科技特派员定点帮扶;4000余万元金融贷款,与金融机构合作,帮助会员及贫困户筹集资金;400余次技术讲座和现场培训会,培训椒农20万余人次;16个科普示范基地,3000余户示范户……在江津区科协的引导下,江津区花椒产业协会全面提升花椒生产和管理水平,使花椒生长期由三年缩短为一年半,受益椒农60万人,帮助增收2.5亿元。

据悉,除了江津区花椒产业协会外,江津区农业产业信息化协会、江津区洞子姜协会、江津区龙眼种植协会、江津区石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会等多个农技协,在江津区科协的积极带动和大力支持下,在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方面也卓有成效。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走进乡村,把先进技术带进农业生产,同心协力,全力以赴,共同促进农民增收、消除农村贫困,农业产业体系升级效果显著,有力助推全区乡村振兴。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