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海孔洞传奇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8-15 06:13:15 | 编辑:李平

朱一平

万盛的崇山峻岭旷野深处隐藏着无数的故事,那是时代在大地上烙下的痕迹,现在这些痕迹虽然萧条颓败,但美好的记忆却让人历久弥新,不能淡忘。

海孔洞本是一个天然大溶洞,深藏在田野山峦丛林之凹处,隐秘难寻,洞口如喇叭花亘古不变地开放着,洞口上方石壁上凿有“豁然开朗”四个大字,面山见洞竟然有“豁然开朗”之感慨,那是多么巨大的一个天生之洞!

它大得曾经在里面制造过飞机;它大得如今在里面还有曾经造过榴弹炮的车间……海孔洞里面挂满姿态万千的钟乳石,有冰凉清幽的溪水从洞深处默默流出,太阳斜照进去,洞内便阴阳交错,光怪陆离,让人思接千载。

对大自然的奇观,历朝历代都有人赏识,1913年,洞口便有供人朝拜的寺院和神像。这里人烟稀少,山林茂盛,地下溶洞纵横交错,隐秘难寻。为此,1938年,国民政府将“中意飞机制造厂”从江西南昌迁往海孔洞,改名为“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简称“海孔飞机厂”。

时势造英雄,时势也让一个远古的供人欣赏、考古的海洋遗迹,摇身一变,承担起了抗日救国的大任。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海孔洞共仿造德国H17中级滑翔机、“狄克生”初级滑翔机、苏联“伊式”驱逐机等100余架。

最值得载入历史的是,1943年,在海孔洞,中国人自行设计、自行制造出了第一架国产运输机,名为“中运一”。“中运一”试飞成功后,海孔飞机厂又先后研制出了“中运二”和“中运三”运输机。整整十年,海孔洞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当年参与设计的年轻技术员林同骅、林同骥、陆孝彭等,后来都成为了中国航空航天界的精英和带头人,成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7年底,该厂迁回了南昌。

“咱们工人有力量!嘿!咱工人们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每天每日工作忙……”站在海孔洞庞大的辖区内,环顾晋林机械厂破败的空无一人的厂房、家属区、幼儿园、中小学校、医院……这里曾经是多么火热的建设场面和沸腾生活之所在呀,如今楼房厂房破旧垮塌,风雨飘摇,野草灌木横行霸道,海孔洞里的车间斑驳陈旧的墙壁上“多快好省,力争上游”的标语依稀可见。周遭静默如夜。然而“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铿锵有力久远的歌声却反复在我耳畔轰鸣。

1965年,以备战备荒为背景的三线建设全面铺开,生产大炮的晋林机械厂(代号157)从山西迁到这隐蔽之地,围绕海孔洞修建起了满足一万多工人职工需要的厂房,家属区、生活区等等。

那是“工人阶级是老大哥”的时代,是集体主义精神澎湃的时代,何况晋林是军工厂,光是上下班的阵势就让人瞠目:几千工人身穿统一工作服,浩浩荡荡如水库闸门开启,有序而磅礴,用现在的话说:超有仪式感。

工人,特别是技术工人,无论男女都是香饽饽,轻松就能找到对象。每月有固定的工资领取,每天可以到澡堂洗热水澡,每周去厂电影院看电影……这些如今看来稀松平常的事儿,那时都是稀罕的福利,只有国有大型企业才有条件配置这些设施。

古海洋遗址海孔洞,命定要潮起潮落。2003年,157厂整体迁往四川彭州,只留下了搬不走的建筑们,任凭风吹雨打,伶仃落寞。但,曾经庞大的厂区,虽然残破寥落,但威武的骨架还在,依然能够窥见往昔的辉煌。

无论是海孔洞飞机厂,还是“157”三线建设企业。都为抗日战争和保卫和平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值得记忆,值得留存,值得告知后代,用另一种形式再发挥它们的价值,即化腐朽为神奇。

听说,海孔洞和晋林厂遗址已经纳入了“记忆157”项目中。我们期待它们的涅槃重生。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