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报声音 > 正文
既要人力保障 又要人才引领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7-31 06:19:20 | 记者:程正龙 | 编辑:王俭林

只有不断优化“近悦远来”环境,打好“乡情牌”“乡愁牌”“事业牌”,用足用好在乡人才、返乡人才、下乡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才能锻造一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生力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重庆巫山县当阳乡大巴山深处,有这样一位驻村干部,她叫严克美。她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从小就梦想着能走出大山。然而,大学毕业后,她放弃了城市的工作,回到大巴山深处,带领村民修路、引水、发展产业,让民风彪悍、贫穷落后的红槽村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

红槽村的“逆袭”之路,是一个人才引领乡村发展的缩影,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无论是乡村产业的持续发展,还是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都离不开人。事实上,脱离“人”这个关键要素,乡村振兴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无从谈起。

当前,一些农村凋敝荒凉,劳动力流失,成了“说村不是村,有院没有人,说地不是地,草有半人深”的“空心村”。同时,农村依然普遍缺少懂三农、懂市场、懂管理且能扎根农村干事创业的实用型人才,导致乡村发展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可以说,人成为了乡村振兴木桶中的短板。对此,必须要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补足人力短缺、人才不足的短板,既要保障好人力,夯实乡村持续发展的基础,又要发挥人才引领作用,激发乡村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乡村要振兴,首先要保障人力,让农村人气旺。这是因为,有人气,乡村才会有活力。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乡村之所以吸引不来人、留不住人,并不是因为乡村“硬件”不好,而是因为乡村“软环境”欠佳,掣肘多、空间小,导致很多农民宁愿外出务工。然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项目指导、资金扶持到平台建设、创业培训,乡村“软环境”变好了。这对青年劳动力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选择返乡,乡村的人气渐渐旺起来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同时,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将乡村潜在的存量人力资源的数量优势,转化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人力资源优势,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乡村振兴不仅要有人力保障兜底,也要靠人才引领。农业农村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有充足的人才,乡村振兴才会有底气。要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激励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到农村施展才华、大显身手。除了“筑巢引凤”引进外来人才外,更要注重孵化和培育本地人才,充分发挥能工巧匠、致富高手、乡贤等的作用。据统计,在2017年,重庆共培育了包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村实用人才在内的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8万人,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型职业农民。这些见多识广的新型职业农民如今正逐步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只有不断优化“近悦远来”环境,打好“乡情牌”“乡愁牌”“事业牌”,用足用好在乡人才、返乡人才、下乡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才能锻造一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生力军。随着有越来越多“领头雁”的示范,有越来越多农民的努力,有越来越多社会各界的助力,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一定能够渐次实现。

(乡村振兴系列观察②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