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报声音 > 正文
狠刹“痕迹主义”之风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7-31 06:19:24 | 编辑:王俭林

近几年,“痕迹管理”在基层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其优势在于通过保留下来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有效还原干部对工作的落实情况,供日后查证。记者采访发现,部分基层干部反映,为避免在上级检查时被问责,日常工作中,他们不得不过分在“留痕”上做文章,此举严重背离了痕迹管理的初衷。(据《半月谈》)

当前,以“痕”论政绩、假痕、虚痕现象在基层工作中屡见不鲜,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照搬照抄。一些基层的文件材料、领导讲话、宣传标语大量雷同,抄袭成风。二是投机取巧。调查发现,某地基层人员为应付上级“发送位置”的要求,利用软件“功能漏洞”把位置调整到村。三是铺张浪费。在基层,材料冗杂现象普遍存在,如一个贫困户一份档案页数就24页,搞一次“卫生清扫”也需要9份档案,图文并茂的材料后是纸张和墨水的严重浪费。

“痕迹主义”下各种不良风气的盛行,表面是基层人员工作不到位,实则反映了管理体制的弊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面对上级各条线、各部门“走马观花”的检查,基层人员苦不堪言。过多过滥的“留痕主义”就是一种潜在的新形式主义。其危害甚大,不仅劳民伤财、影响基层工作实效,更败坏基层工作作风,影响政府形象。

狠刹“痕迹主义”之风,势在必行。首先,要改变对基层的考核方式,避免考核“一刀切”,注重参照基层群众的口碑和工作实绩,而不是在文件堆里看“落实”。其次,上级领导要率先垂范“留实痕”,少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多些担当作为和实地调查研究。再者,要建立统一事项网络数据平台,减少浪费的同时避免基层重复性工作。只有转作风、重实效,切实将基层工作人员从疲于应付的文件、简报、资料中解放出来,才能使其真正投身到解决群众难题的工作中去。

(张晓歌 作者系我市高校研究生)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