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山水名城可持续城市更新国际论坛”举行 行业大师为重庆建言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6-13 07:27:20 | 编辑:李振兵

  核心提示

  6月12日,“山水名城可持续城市更新国际论坛”在重庆举行,国内外30余位具有影响力的政府顾问、行业大师、知名学者汇聚一堂,以“城市更新”为主题,围绕“山水城市更新国际经验与借鉴”“山水城市更新与可持续交通”“山水城市更新与数智化”“山水城市更新中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讨论,为重庆建设山水可持续发展城市积极建言献策。

  城市有机更新 让杭州告诉重庆

  ——王国平在山水名城可持续城市更新国际论坛的主题演讲

  嘉宾简介:

  王国平,原中共浙江省委常委、中共杭州市委书记、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现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长,杭州城市学研究会会长,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顾问。先后获得“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领导奖、第七届中国城市十大风云首脑、2011低碳时代年度人物、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等荣誉。

  在6月12日重庆举行的“山水名城可持续城市更新国际论坛”上,王国平作了《关于杭州城市有机更新的思考》的主题演讲。他表示,当前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不少地方出现“城市病”,而“城市有机更新”是治病良方。

  九大挑战困扰城市快速发展

  王国平说,中国城市化正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预计到203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70%,中国用50年就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城市100年甚至200年才走完的城市化之路。如此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了不少“城市病”的出现。

  在王国平看来,快速的城市化主要面临九大困难和挑战——

  城市空间形态面临挑战。随着城市加速推进,特别是外来人口大量涌入,传统城市空间形态的弊端日益显现,发展空间不足、环境质量下降、道路交通拥堵等现代“城市病”日益加剧。

  保护历史文化面临挑战。在推进城市化中,如何当好历史文化遗产的“薪火传人”,保护好历史文化,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是一大考验。

  保护城市生态环境面临挑战。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好生态环境,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花更艳,真正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缓解交通“两难”问题面临挑战。城市道路增长远远跟不上机动车增长,“行路停车难”已成为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同时也是最难根治的一大“顽症”。

  弘扬“城市美学”面临挑战。通过弘扬“城市美学”、彰显城市特色,从城市自然和人文的品质根源上,继承和发展城市建设的生命特点,是城市化推进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此外,还有城市管理现代化面临挑战、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面临挑战、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面临挑战、解决“城中村”和农民工问题面临挑战。

  “城市有机更新”是必由之路

  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既要抓住城市化给城市带来的发展机遇、发展动力,更要立足自身实际,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从让老百姓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出发。

  王国平认为,城市是一个生命体和有机体,“保老城、建新城”是城市文明进步的客观规律,“城市有机更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有机更新”的最大创新,在于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和“生命体”,强调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实质就是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就在于把生物学中的“生命”概念引入城市建设,把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来对待,突出“有机”二字。

  “城市有机更新”的具体路径为:

  以民为本。把以民为本作为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落实“四问四权”,即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充分体现“城市建设为人民、城市建设靠人民、城市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城市建设成效让人民检验”。

  保护第一。积极倡导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最大政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生产力,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的思路,把各种历史文化遗存无一例外地保护下来,当好“薪火传人”。

  生态优先。强调以保护为目的,以利用为手段,通过适度利用实现真正的保护,努力在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三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

  文化为要。“自然的绿色”是人类生存的条件,“文化的绿色”是民族精神的“基因”,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不仅要在规划上注重文化导向,更要在建设中体现文化品位;不仅要注重整体文化氛围,更要注重历史的碎片、文明的碎片。

  品质至上。对“城市有机更新”工程,无论大小,都要反复强调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细节为王”,精益求精、不留遗憾,建筑风格、色彩、材质等要充分体现多元共生、多元融合、多元和谐。

  此外,还要注重系统综合,把“城市有机更新”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来抓,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由点到面、由线到片,有序推进;集约节约,强调集约用地、节约用地,打造“廉洁工程”“节约工程”;可持续发展,强调既满足现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体现“代际公平”;要破解四大难题,即“钱从哪里来和去”“地从哪里来和去”“人从哪里来和去”“手续怎么办”的问题,通过广泛应用“XOD(即以城市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类基础设施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开发模式)+PPP+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可有效破解上述难题。

  杭州启示: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

  在演讲中,王国平以杭州“城市有机更新”作了进一步释明。

  他称,迈入新世纪以来,杭州大力推进城市形态、街道建筑、自然人文景观、城市道路、城市河道、城市产业、城市管理的有机更新。

  在城市形态的有机更新上,杭州大力实施了“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推动杭州城市从“依湖而兴”向沿江跨江发展、从“摊大饼”向“蒸小笼”、从“一主无副”向“一主三副六组团”、从“三面云山一面城”向“一江春水穿城过”、从以西湖为主的“西湖时代”向以钱塘江为轴线的“钱塘江时代”转变。

  在街道建筑的有机更新上,杭州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原则,制定保护规划,传承历史文脉,注重合理利用,使一批历史街区和历史地段恢复本来风貌;在自然人文景观的有机更新上,保护第一、生态优先,传承历史、突出文化,以民为本、为民谋利,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在城市管理的有机更新上,杭州坚持建设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以“洁化、绿化、亮化、序化”为要求,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管理、综合服务能力,实现“城市管理上水平、市民群众得实惠”等。

  他说,当前,重庆正在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扮靓“两江四岸”是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他建议,“两江四岸”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围绕“流畅、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的目标,坚持截污、清淤、驳墈、绿化、保护、造景、管理等方针,依据“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水旅游、水开发、水安全、水交通”的评价标准,实施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大力推进城市形态、街道建筑、自然人文景观、城市道路、城市河道、城市产业、城市管理的有机更新。

  美国工程院院士邓文中:

  充分发挥智慧交通在城市更新中作用

  院士介绍:

  邓文中,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董事长,被美国权威周刊《工程新闻记录》遴选为过去125年来125位对工程最有贡献的“顶尖人物”之一。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重庆如何将自己打扮得更有吸引力?在6月12日举行的“山水名城可持续城市更新国际论坛”上,美国工程院院士邓文中表示,城市更新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生活得更为舒适。重庆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智慧城市”尤其是“智慧交通”建设,通过提供多种交通模式,达到城市高效运行和市民安全、便捷出行的目的。与此同时,重庆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还应发挥自己的“山城”“江城”特色,秀出自己的“立体城市”个性。

  邓文中表示,智慧城市建设包含了电子设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重要载体,通过恰当的运作方式,建设智慧交通、智慧卫生、智慧环保等子系统,就能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工程。在他看来,城市设计不是一两天的事情,应该是百年大计。

  如何发挥智慧交通的积极作用?邓文中建议,重庆应该更多重视互联网+信号灯的控制优化方式,通过调节人流和车辆通行速度,减少城市交通拥堵。与此同时,还应设立更多类似公交优先道的绿色通道,提高公共交通运行效率,让市民出行更为顺畅。

  除了建设智慧交通外,邓文中还希望重庆在山水城市建设中更好地发挥桥梁的作用。他认为,重庆的桥梁和城市风格相契合,桥梁不仅低调温柔,也让人感觉和蔼可亲。这种桥梁建设的风格应该在城市建设中得到进一步体现,可增加重庆城市的亲和力。

  因为航道安全要求的原因,重庆一些跨江桥梁跨度被设计得很大,但设计师在设计大跨度桥梁时往往倾向于修斜拉桥。对此,邓文中提醒,斜拉桥过多会破坏重庆城市的山水美景,也带来造价高昂的问题。他建议,重庆在修建新桥时不妨考虑一下造型相对简单的梁桥。

  对于重庆的桥梁建设,邓文中还有一个小小的希望。他表示,重庆不少桥梁上的人行道很窄,应该像巴黎那样在桥上建设较宽的人行道,让市民和游客可以站在桥上欣赏城市美景,让人和桥交相辉映,更好地彰显山水城市的立体之美。

  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

  城市建筑设计要站在未来思考当下

  院士简介:

  孟建民,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建筑设计大师,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建筑师分会副理事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当城市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建筑如何跟上城市更新的步伐?在6月12日举行的“山水名城可持续城市更新国际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提出,建筑设计应着眼于城市未来发展,要注重建筑的未来性,学会站在未来思考当下。

  孟建民解释,建筑并非是人们印象中凝固、静止的事物,而是遵循变化发展规律的东西。世界各地的建筑设计一直处于改进和创新之中,比如世界上第一座大跨度钢结构玻璃建筑伦敦水晶宫、世界上第一座装配空调系统的建筑美国德州梅兰大厦,都是有重大观念突破与重大技术突破的建筑,堪称“未来性建筑”。

  孟建民表示,回顾历史,科技进步对建筑发展影响巨大。例如,电梯出现为高层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互联网技术成熟又推动了智能化建筑的诞生。随着科技飞速进步,今后也许会出现全新的建筑形态,所以设计者更应具备观察未来趋势的长远眼光。动态性就是未来建筑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设计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等建筑时,孟建民运用了动态要素,取得了较好效果。

  孟建民还分享了他在研究未来建筑中的体会。他提出了“泛建筑学”概念,即随着科技发展,建筑应该和其他人类衣食住行的载体(如飞机、轮船、太空舱等)进行融合,打破建筑与其它制造门类的界限。因此,城市建筑设计不仅要从现在推导未来,更要学会站在未来对现在进行思考和决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

  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重庆可发展浅层地热能

  院士介绍:

  武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水文地质专家组”组长。

  6月12日,在“山水名城可持续城市更新国际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建议,加大不同形式的新能源供给比例,可使城市能源更环保、清洁,助力重庆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使重庆山水更加迷人。

  武强介绍,浅层地热能指自然界江、河、湖、海等地表水源、污水(再生水)源及地表以下200米以内、温度低于25℃的岩土体和地下水中的低品位热能,可经热泵系统采集提取后用于建筑供热(冷)。

  他介绍,2017年,国家发改委等印发的《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以重庆、上海、苏南地区城市群、武汉及周边城市群、贵阳市、银川市、梧州市、佛山市三水区为重点,整体推进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项目建设,这对重庆城市发展大有裨益。

  武强认为,浅层地热能具有低投资、低能耗、促环保的特点。它没有燃烧过程,不会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依山傍水的重庆,在自然环境和城市建设方面极具特色,如果能利用好浅层地热能等新能源,将会进一步提升整体环境品质。

  专题报告>>

  重庆城市更新应注重量质提升 制度设计不妨借鉴新加坡经验

  本报讯 重庆建设山水城市如何借鉴国内外城市经验?6月12日,在“山水名城可持续城市更新国际论坛”专题报告——“山水城市更新国际经验与借鉴”上,专家学者为重庆城市更新积极支招。

  重庆大学建设与房地产管理学院院长刘贵文认为,城市更新是指由相应主体对特定城市建成区进行综合整治、功能改变或者拆除重建的活动,它意味着城市承载容量和空间品质的双重提升。近年来,深圳和上海在城市更新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其成功经验值得重庆借鉴。

  刘贵文认为,城市更新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下一个增长点。重庆加快城市更新,应该建立城市更新产业,建立面向更新产业的管理政策体系,构建面向更新产业的技术标准体系,培训面向更新产业的人才队伍。新加坡在城市更新制度及治理体系方面的一些做法值得重庆借鉴。

  重庆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提高城市承载容量?南京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原院长丁沃沃建议,重庆在建设山水城市过程中应注重立体城市打造,合理保护历史资源和自然资源。此外,重庆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接地气,也就是彰显山水城市特色,还要注重创新,尤其在制度设计上深下功夫。

  可持续交通 令重庆山水城市更宜人

  本报讯 交通是城市建设中绕不开的话题。如何让它在重庆山水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中发挥更多作用?6月12日,在“山水名城可持续城市更新国际论坛”专题报告——“山水城市更新与可持续交通”上,专家学者就这个热点话题展开了思想碰撞。

  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蒋中贵表示,城市更新是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的改善性建设,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活品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它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是指更新建筑,还包括医疗、教育、公园绿地乃至道路交通的更新。

  蒋中贵介绍,道路交通系统更新项目是城市更新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三类:综合整治类、功能改变类和重建、再开发类。例如渝中区的雷家坡立交,就属于综合整治类项目。在雷家坡立交设计时,蒋中贵和他的团队采用了环境友好、资源集约、多功能综合体的设计理念,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绿色交通出行,构建完善、平衡的道路交通系统,争取在改善交通状况的同时,打造出新的城市景廊。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甘勇华则介绍了广州交通治理“重回山水城市”的实践情况。他介绍,近年来,广州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通过交通枢纽引领集约城市用地,扩大生态空间;依靠轨道交通带动城市更新,扩大慢行空间,让当地群众拥有高品质交通和交往的公共空间,真正享受到山水城市的宜人之美。重庆不妨借鉴广州交通治理的经验。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韩毅、廖雪梅、申晓佳采写,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张锦辉、郑宇摄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