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铜梁:强化执行力 推进精准扶贫
来源:铜梁报
时间: 2018-06-11 10:25:59 | 编辑:姜雅娟

 

  干部每月一次上门指导帮扶。

  6月4日傍晚,记者打通安溪镇金滩村1社贫困群众李兴明电话时,他刚吃过晚饭,正在往鱼塘撒米糠、菜叶和青草等食料喂鱼。李兴明说,他现在在家附近的铜鑫纸厂打工。这段时间上夜班,从晚上8点上到第二天早上。

  “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真是太好了!镇里的曾干部(曾宪友)经常到家里来看望我们,帮我们做了好多事情,要不然日子哪像现在这样越过越好哟!”李兴明满怀感激地告诉记者,曾宪友不仅鼓励他家种了近2亩地的油茶,还协调承包了鱼塘,联系介绍他到附近的纸厂打工,协调镇里将他家纳入了危房改造。

  李兴明是记者在“安溪镇精细化扶贫管理系统”内随机采访的一位建卡贫困户。他今年55岁,长期患病,房屋破烂,家庭十分贫困,是安溪镇目前186户建卡贫困户之一。

  “安溪镇总结反思扶贫攻坚工作发现,由于过去缺乏有效监管平台或手段,扶贫工作存在对象不精准、措施不到位、少数干部工作责任心不强和动态掌握不及时等问题,导致扶贫攻坚工作效果打了折扣。”安溪镇党委书记田华介绍,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关于脱贫攻坚工作和执行力建设部署要求,通过反复研究,在学习借鉴中创新,坚持“线上管理促线下实干”的工作思路,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建立了“安溪镇精细化扶贫管理系统”,逐步探索形成了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转变干部作风,增强干部责任心,提升干部执行力,将扶贫工作落细落小落到实处。

  记者登陆“安溪镇精细化扶贫管理系统”看到,系统将全镇186户建卡贫困户分为动态关注类、政策兜底类、助推攻坚类三个类别,逐村逐户录入详细信息,明确了帮扶干部,每月上载更新帮扶措施、帮扶记录和贫困户每月收入算账等方面的情况。

  安溪镇镇长张跃全程参与了“安溪镇精细化扶贫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和架构搭建。张跃介绍,安溪镇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出台,是贯彻落实区委工作要求的具体体现,目的就是层层传导压力、迅速行动,寻找有效的手段来解决扶贫工作聚不上力、沉不下底、动不起来的问题。从解决问题思路的提出,到版块设计和最终成形,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

  安溪镇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中将全镇的贫困户分为动态关注类、政策兜底类、助推攻坚类精准施策;并建立两项制度,即推行“一月一登门”和“一月一研判”制度,确保扶贫实效。

  那么,安溪镇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这个机制最重要的是通过线上精细化管理,促进干部线下工作落实,线上线下形成合力。”田华介绍,扶贫干部每月到所联系的贫困户家中至少1次,了解帮扶对象最新的生产生活情况,及时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并及时将相关文字或图片上传到系统记录;镇里每月集中召开一次精准扶贫工作研判会,由每名扶贫干部汇报帮扶对象最新情况,帮扶措施,镇级层面集中对重大问题及时研究、及时解决,促使扶贫干部把帮扶工作做细做实。

  “通过实施近一年的情况看,目前,安溪镇扶贫攻坚工作形成了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的良好氛围。”田华说,干部每月登门,更全面真实地了解了贫困户情况,扶贫对象更加精准;干部在上门服务过程中,历练了作风,增强了责任,实实在在为贫困户解决了大量问题,赢得了贫困户信赖和农村群众好评,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记者手记:

  为“一月一登门”点赞

  安溪镇精准扶贫工作收到良好成效,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记者通过采访认为,是安溪镇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加强执行力建设的部署要求,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建立“一月一登门”制度,帮扶干部每月至少上贫困户家一次,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在执行中产生了执行力。

  记者了解到,过去,不少地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一些干部认识不到位,责任心不强,一年难得与贫困户见几次面,没有走进贫困群众心中,对他们的所忧所怨所盼缺乏真正了解,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安溪镇建立“一月一登门”制度并认真实施,让干部身入田间地头,与贫困户摆龙门阵,听听他们的心里话,掌握他们困难的根源,思考谋划摆脱贫困的办法。帮扶干部在一次次上门中,量变产生质变,通过“身入”逐渐与贫困群众达到心通乃至心融。像这样坚持做下去,脱贫攻坚中出现的问题就能得到很好解决。

  安溪镇“一月一登门”制度让干部两腿粘泥,转变了工作作风,增进了群众感情。它不但有效推进了精准扶贫工作,而且改善了干群关系,这一制度值得学习借鉴。

引题图片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