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如果牌坊会说话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5-31 01:54:06 | 编辑:周游

川渝地区的牌坊很多,最近我到了四川隆昌。这里虽非战略要地,却是交通要冲,青石之城。古因驿道设县,近因牌坊传名。

走进位于隆昌市区的古城门,脚下是青石板铺就的古驿道,蜿蜒曲折,前方是高大端庄的牌坊,横跨在古驿道之上,古朴凝重、巍峨挺拔,气势不凡。一座、两座、三座……一群古牌坊!

在古驿道上,我站住了,也被震住了。牌坊静静地俯视着我,我抬头仰望着牌坊,仿佛听见牌坊对我说着什么。

我缓缓走近牌坊,一座一座地仰望,拍照,细看。看文字,看书法,看浮雕,看结构,看材质,看雕工。

德政坊——“政在养民”。据说清朝咸丰年间时任隆昌知县的肃庆一上任就遇大旱,捐出俸禄救灾,冒着杀头的危险开仓放粮,百姓得以平安度过灾年。为了颂其功绩,百姓自愿出钱修建了这座牌坊。这真应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古今同理。

功德坊——“乐善好施”。据说隆昌人郭玉峦在清朝道光年间任忠义大夫时,购千亩良田,所收租金大多用在为百姓谋福利上。救贫扶困,善莫大焉!值得一提的是,“善”字少刻了两点,这是提醒世人,善事做不完,要多多行善。

警示坊讲述着从前隆昌有个强盗出身的绿林好汉,占山为王,后经高人指点,改恶从善,兄弟们也“放下屠刀”,在他的率领下做起了生意,后来经商成功。人们修起这座“警示牌坊”,警示后人千万莫走邪门歪道。

蓦然,我仿佛听到了一声声低沉的叹息。一抬头,原来是节孝总坊在低吟。188位女性冠以夫姓被铭刻于上,这是全国唯一的多人牌坊。她们青年丧夫,含辛茹苦,赡老育小。难怪,如此悲苦的叹息!男尊女卑、压抑人性已成历史,而这节孝牌坊却是最好的物证。笔笔含泪,字字是血!这牌坊一树,她们一生的命运断难改变。细雨如丝,也许,这是她们的汗水,或泪水。

除暴安良碑、政通人和碑……这一座座牌坊、古碑,是一个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一个个流芳百世的千古绝唱。这一座座牌坊,是一页页方志,一段段历史,蕴含着忠孝节义的伦理道德,揭示着封建礼教的本质特征,是旧时代的烙印,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当城市崛起座座高楼时,这些看似势单力薄的牌坊仍巍然耸立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之间。古牌坊得以保留保存保护,这是牌坊之幸,是文物之幸,是人类文明之幸。

更值得庆幸的是,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文明的传播方式更加多元,传播手段更加方便快捷。如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不再需要树碑刻石,而是通过媒体、网络,通过影像、文字。

文明就像千年古驿道,源远流长,一头连接过去,一头连接将来。无数的人走过,默默无闻,终究化作尘埃;无数的人来了,功高德厚,名字变成丰碑。

文明也像一条长河,这无数承载文明基因的牌坊、匾额、楹联、石刻、雕塑,便是汇入长河的涓涓细流,历经岁月的冲刷、筛选、淘洗,不断沉潜、过滤、净化,自我扬弃,汇成江河,终成文明的海洋。

放眼看,这里的世界很小。十几座牌坊,几分钟走过。

静思量,这里的世界很大。十几座牌坊,上百年历史,封建社会道德宣教的载体,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历史发展在一个地区的缩影,更是一个民族时代精神和共同信仰凝聚的标志。

鉴往才知来,继往而开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革故鼎新,古为今用。这,应当是文明之道。

如果牌坊会说话,也许这也是古牌坊想对我说的吧。吴文碧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