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不可居无竹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5-31 01:52:59 | 编辑:周游

武陵山产竹,有直比天高的楠竹,细小无比的实心竹,坚韧抗劳的斑竹,效用上无与衡抗的慈竹,还有天成的艺术竹类,如罗汉竹、黄金间碧竹、刺竹……五花八门的竹子,应有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童年的记忆中,我最爱的是斑竹,斑竹野生的最多,家种的较少,之所以较少,是因繁殖率不高,三五年不见成林。但也有耐心的人,不怕十年八年的等待。看它们一寸一寸的长,一天一天的大,待有十多米高了,口径变水杯粗了,颜色由翡绿变成了金黄,庄稼人才谋划起来:笔挺的,用它造出竹楼来;弯曲的,就随弯就势,做成烤火炉的篓子、扁担、刀板、晾衣竿之类的家具;那细小的,做成箫管。家乡不多的几个文化人遇到月明星高的夜晚,兴致一到,就用箫管奏出悠扬的笛音,招来姑娘们“啧啧”的赞叹。

乡亲们偏爱的是野生的斑竹,因它没有主人,随时都能用。那时,我总想抓住塘里嬉戏闹腾的鱼儿,斑竹帮了不少忙。取出篾刀,偷得母亲纳鞋的麻线,外加一根钢针,在池塘边选出一根躯干笔直又成圆锥形,顶端细长柔软的斑竹。刮皮去枝,打火育针,片刻,就造出一副一应俱全的鱼竿。一晃,半天过去,我总能提着几串活蹦乱跳的鱼儿打道回府。

不过真正能走南闯北,进千家万户,登大雅之堂,成一道道风景,滋养武陵山人的,还是慈竹。

慈竹的根须特别发达,埋在土中有数十节,每一节长短不等,长的不过几寸,短的还不到一寸,每一节分隔处有个圆圈都长满疙疤,疙疤上长出一圈的根须,大一点的根须横向无限蜿蜒开去,根须还繁衍生出小根须来,最底层的是主根,垂直向下钻,日日夜夜从不停息,上上下下的根须纵横交错,星罗密布。遇到邻居的,交融一起,不分你我,共生共长,连成一片。这蜘蛛网似的根须,像磁铁一般,紧紧将泥土和水吸了个稳稳当当,妥妥帖帖,让自己的躯干稳如泰山向天空伸展开去,世界成了它们的了。

遇到狂风暴雨,它们沙沙作响,仿佛是在暴力下摇旗呐喊,百折不挠,与命运抗争,狂风中偶尔几根被折断的,暴雨过后,它们依然杆折连皮,吐芯抽枝活得让你惊叹!即使碰到残酷的泥石流,将它们分隔两岸,还遥相呼应着,活得精神抖擞,似乎它们知道,活着不仅仅是自己的灿烂,骄傲的是保了一方水土,八方生态,诗化了自然……

如果你真感意犹未尽,不妨去武陵山,走一走,逛一逛,你一定会寻到杜荀鹤“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那样的景象,解了苏东坡那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深意。余孝安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