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瞧!渝北这家“热心肠” ——记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符爱浓家庭的故事
来源:渝北时报
时间: 2018-05-24 16:01:00 | 编辑:姜雅娟

 

  王升武正在接受中央媒体采访

  退休后的符爱浓给留守儿童讲消防安全知识

  年轻时的符爱浓(右)

  5月15日,第十一届全国五好家庭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来自我区的符爱浓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同时,这个家庭的成员之一,符爱浓的儿子王升武在会上分享了他们家庭的故事。

  近日,记者采访到了王升武本人,听他讲述他们家庭的温暖故事。

  掏空所有“家底”

  只为帮贫困同事渡过难关

  “在我的印象里,我的父母亲一辈子都在帮助人。”谈及自己的父母,王升武打开了话匣子。

  王升武告诉记者,自己的父亲王修太以前是解放军某部的军人,在解放海南岛后转入部队农场时,认识了母亲符爱浓,并结为夫妻。

  在儿子王升武的印象里,母亲符爱浓是一个十足的“热心肠”,邻居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她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因此,无论走到哪里,符爱浓都是受欢迎的“符大姐”,而父亲则一直在旁支持她。

  上世纪60年代,符爱浓随王修太转业到重庆。当得知王修太单位上有几名困难职工,符爱浓便同王修太商量怎么帮助他们。在那个年代,每个家庭都不富裕,生活费仅够一家人吃喝,可符爱浓和王修太却把家里所有的粮票和存款都拿出来帮助这些职工。身边的同事看到符爱浓和王修太如此慷慨,也纷纷出钱出力帮忙,最终帮这几名职工渡过了难关。

  “在那个期间,我父母还一直资助、照顾了几名孤寡老人,逢年过节,我们就会去看望他们。”王升武回忆说,符爱浓在和邻居聊天中得知,家附近有几位孤寡老人没人照顾。为此,符爱浓和王修太就主动找到了这些老人,承担起照顾他们的职责,这一照顾就是16年。“我们当年还会为老人们排练节目,然后给他们表演,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特别有意思。”王升武坦言,那段时间,虽然因为帮助他人,家里日子过得比较苦,但却是他童年里最难忘的一段记忆。

  义务担当“挑山工”

  帮他人挑回12万斤东西

  1980年后,王修太、符爱浓调到了重庆一个地质队工作。由于工作的地方在山上,商业、交通不发达,买菜很不方便。

  符爱浓看大家不方便下山买菜,便义务地当起了“挑山工”,每天天不亮就挑着箩筐下山给大家买菜。这一挑就是八九年,直到地质队搬走了才停下来。

  “这期间,所有知道她的人都说她太好了,太热心了,大家要买菜,也就习惯性地叫我母亲。”王升武告诉记者,有人粗略地计算了一下,符爱浓那几年,共挑回蔬菜、副食品12万斤之多,总行程达到1万多里路,背坏了4个背篼,挑烂了3副箩筐,用坏了2杆称。

  因为长期肩挑1百多斤的蔬菜,符爱浓肩部被磨出厚厚的老茧,腰和腿也压出劳损。王升武告诉记者,符爱浓经常吃过晚饭都叫自己和姐姐,帮她捶肩膀和腰。

  “一开始我们姐弟都不知道,后来有一次被大姐无意间撞到了,我们才晓得。”王升武回忆说,看到自己母亲背上伤痕累累,大姐忍不住哭了,并劝母亲别挑了。可每次,符爱浓都说,“答应了别人,就要做到,就要做好。”

  1999年王修太去世,此时符爱浓也已经65岁。一次偶然的机会,符爱浓得知家附近农民工子女在父母上班期间没有人照看,符爱浓又和社区其他离退休人员一起,建起了儿童之家,定期把这些孩子聚在一起,给他们讲故事,教他们消防和交通安全知识,组织他们一起去看望辖区孤寡老人。现在这些孩子都已经长大了,符爱浓常常会接到这些孩子们打来的问候电话,每每接到他们的电话,符爱浓就特别开心。

  退休后依然“闲不住”

  捡数万节废电池交到回收站

  “我母亲做得最坚定的一件事情,是发生在我们搬到渝北以后,她坚持十多年,捡了数万节废电池。”王升武回忆说。

  2001年,符爱浓在电视中看到一档节目,了解到废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土地的危害,立马告知全体家庭成员,今后不能把家中的废电池乱放了,全部交给她回收。以后在外面看到地上有废旧电池,也要捡回来交给她处理。

  从那以后,符爱浓每次出门都带一个小布袋,看到什么地方有废旧电池就捡。就是这一件小事,符爱浓坚持了十几年,将收到的几万节电池交到了回收站。也许就因为这样,符爱浓成了龙溪街道远近闻名的“电池婆婆”,社区文化墙上,也刻着她的画像和事迹。

  今年,符爱浓已经83岁了,身体不如以前了,再出去捡废电池已力不从心。但她依然没有放弃这项环保事业。为此,符爱浓把孩子们叫到了身边,嘱咐大家一定要把这项工作继续坚持下去,而她自己逢人也会宣传废电池的危害。

  如今,这一项环保事业的接力棒就交到了王升武姐弟几人手上,他们彼此约定,无论是自家用废的电池,还是路上被丢弃的电池,或是别人拿给自己的,都统一收集起来,定期送到环保站进行处理,让这份理念和这一行动一直坚持下去。

  也许是从小受父母的影响,王升武姐弟几人也十分乐意帮助别人。王升武的大哥在1979年帮助工友顶班时发生意外,把生命定格在了20岁;大姐将父亲去世、母亲残疾的小姑从8岁一直抚养成人;家里其他人在98年洪灾、03年非典、08年汶川地震以及周边国家灾难中带头捐款捐物。“母亲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好的时代,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应该以一己之力回馈社会。”提及做好事的初衷,王升武这样说。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