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綦彩画廊 三养綦江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5-16 09:39:29 | 编辑:周游

  古剑山画卷

  花坝国家标准自驾车露营基地 摄/孙波

  横山凤凰谷景区·花语湖 摄/张晓红

  古剑山艺术村 摄/孙波

  花坝大地之花 摄/张学成

  古剑山·云海阳桥 摄/陈宗武

  东溪古镇-太平古桥 摄/朱兴宇

  古剑山国家标准示范帐篷露营地

  4月2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授牌,綦江名列其中。

  4月25日,“传綦世界”文旅城宣布,以世界TOD模式为蓝本,融合版画艺术、夜郎文化、世界文旅,打造顶级文旅新标杆。

  4月28日,集科考科普、研学旅游、休闲观光等一体的国家地质公园——綦江国家地质公园整体开放。世界最大的古鸟足迹、中国保存最完美的鸭嘴龙足迹等,在世界范围都具独特性和唯一性。

  ……

  伴随多产业融合碰撞的火花,一个个“旅游+”大手笔项目,在綦江落地花开。有故事可说、有美景可看、有项目可玩的“綦彩画廊、三养綦江”,全域旅游发展正迸发磅礴新势能,吸引着世界游客来“打卡”。

  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綦江人有迫切愿望和勇气担当。在这个曾经以煤炭、钢铁、齿轮“三杆枪”撑起半边天的老工业基地,新的发展故事正在发生。

  A 九星拱月,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

  就旅游发展史而言,不得不说,綦江的起步相对较晚,没有享誉全国的名山大川、风景名胜作为支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引领下,綦江的产业结构需要升级和优化。”綦江区政府相关负责人称。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俱佳的阳光产业,也是一项创造美丽、传播美丽、分享美丽的美好事业,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发展旅游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领域。

  因此,“以全域旅游为牵引,打造高品质旅游”就成了綦江勠力同心、砥砺奋进的发展共识,并把共识转化成只争朝夕、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行动力。

  深度挖掘古剑山的历史文化,并对文化作旅游表达,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提炼和表达出道、儒、佛、医、武的思想精华,及中国传统的“养生”概念,“匠心”打造集禅游与度假、养生与养心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区。目前,该景区不仅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古剑云海景点还入选“新巴渝十二景”,成为重庆首批十大市级度假区。

  綦江农民版画名扬天下,被誉为“木板上的民间智慧,画纸上的乡村史诗”。綦江早在1988年就被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目前,区内版画版权数量达8000余幅,其中国际级、国家级等获奖作品近1000幅,赴世界各地交流展出数百次,是我市乃至我国的一块艺术瑰宝。

  依托这一特色资源,綦江在一片荒芜中“无中生有”,全力打造文化与旅游、艺术和养生深度融合的综合性产业项目——古剑山艺术村,目前建成开放21个艺术家工作室、14个国家(地区)公共馆以及古剑山美术馆,形成了一个集创作写生、教育培训、展示交流、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文旅新地标,获评重庆市第三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除此之外,占地98.9平方公里,由古剑山、老瀛山、翠屏山3个景区组成的綦江国家地质公园整体开放;海峡两岸(重庆)青少年体育文化交流基地挂牌落地;“香格里拉”花坝每年吸引游客60多万人,成为精准扶贫新动力,实现生态美、百姓富;“长寿之乡”横山成为主城市民第二居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东溪古镇,全面修复两宫六院、七巷八庙;“重庆凉都”高庙、“渝黔边情第一湖”丁山,成为避暑旅游胜地;梨花山成为全国休闲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目前,我区已基本形成‘九星拱月’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綦江区旅游局相关负责人称。

  B 下“一盘棋”,旅游自循环迈向“旅游+”

  当前,全域旅游实践在全国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不少地方创造出许多好做法、好经验,但也出现一些模糊认识,如片面理解“全”字,搞运动式开发,处处建景点、建酒店、建游乐设施、建旅游综合体,遍地开花发展旅游等。

  “綦江旅游起步相对较晚,但也因此积淀了大量后发优势。”綦江区政府相关负责人称,全域旅游本质上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是发展再定位。

  发展全域旅游的核心是从原来孤立的点和线,向全社会、多领域、综合性方向迈进,科学规划,全社会参与、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共建共享、共管共治。

  为此,綦江“一张图”勾勒綦彩画廊,突出规划引领,健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项目规划“三位一体”全域旅游规划体系,结合“天作水墨画、地合大盆景”地理特征,明确蓝天、绿地、碧水和养生、养老、养心“綦彩画廊、三养綦江”主题定位。

  “一盘棋”推进纵深发展,突出党政主抓,坚持工业“壮筋骨”、旅游“强血肉”产业发展思路,成立全域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将旅游作为转型发展的战略性、支撑性产业,纳入“四区一城”建设总体布局,由区委负责牵头抓总,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等结合起来,以点串线、由线及面推动旅游全方位、全领域发展,形成旅游产品星罗棋布、旅游产业欣欣向荣的态势。

  “一体化”打造精品工程,建成綦江国家地质公园、古剑山国家4A级景区等,并按照“旅游+”思路,推进文旅融合塑品牌,綦江农民版画成为我市对外文化交流礼品,“版画风包包”获全国旅游商品大赛银奖,世界恐龙足迹学术研讨会在綦江召开等。

  农旅融合品生活,现綦江“春赏花、夏纳凉、秋摘果、冬品宴”四季乡村旅游,已唱响市场,形成了全季节体验格局,花坝还入选重庆“醉美乡村好去处”。

  商旅融合增效益,“老四川”牛肉干、安稳黑山羊等地方农产品,以及“版画风”系列衍生品等100余种特色旅游商品畅销市场。医旅融合优服务,建成高庙、花坝等中医养生馆,名中医义诊等深受游客喜爱。

  城旅融合聚人气,綦河景观长廊、通惠湿地公园等让人向往,红星美凯龙、万达等城市旅游综合体广聚商气,建成高品质旅游地产项目8个,打造花坝自驾车露营地、龙汇天池度假社区、古剑山帐篷露营地等5个国家休闲标准品牌。

  C 织“一张网”,高质量发展创高品质体验

  旅游,是一个体验过程。

  一趟美好的旅游体验,会让旅游者产生下一次旅游的念头;相反,一趟糟糕的旅游体验,就会成为下一次旅游的阻力。从某种程度上说,旅游体验的好坏决定了旅游产业的兴衰。

  如何形成高质量旅游体验,是旅游产业发展升级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内在需要。

  綦江坚持“以游客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游客满意作为最高追求,编织“一张网”构建综合旅游服务体系,推动旅游发展合力化、旅游要素链条化、旅游产业升级化。

  打造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升级版,结合全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行动,加快实施交通干线与旅游景区“最后一公里”通畅工程,按照“旅短游长”原则加快旅游公路的新建与升级工程,打造了古剑山大道、天仁路等一批景观路,建成山里·中国、花语酒店等一批接待基地,培育星级农家乐102家;全力打造“游在途中,途在游中”的旅游环境,实施三角镇红岩坪打造200亩绿化景观、万隆鲜花小镇提升改造及花漾谷园林绿化、小品景观改造等工程绿化美化工程。

  同时,加大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加快东溪古镇客运站、游客中心建设,启动首个民宿风格的5星度假酒店建设;升级改造花坝自驾车露营基地和古剑山帐篷露营基地;努力加快乡村酒店、农家乐建设和提档升级,提升接待能力;加大公共配套设施升级,加强停车场、垃圾中转站、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建设等。

  打造全域旅游公共服务升级版,积极推动“互联网+旅游”,加快互联网在旅游业的应用,精细化做好旅游咨询热线、綦江旅游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营管理;实现各重点景区、星级饭店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充分利用“智慧全域旅游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所提供的景区视频监控、景区门禁数据、景区停车数据、旅游产业运行监测及应急指挥等数据信息,提高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

  全力推进“厕所革命”,年内将建设旅游厕所36座,大力提升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水平,努力实现A级景区、乡村旅游点、游客集散地、景区公路沿线等旅游厕所“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服务到位,卫生环保、如厕文明”等。

  D 观光变度假,让“世界走进綦江”

  “近年来,我区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5.9%、29%,从‘云贵过境游’变为了‘目的地游’,绿水青山正在成为‘金山银山’。”綦江区旅游局相关负责人称。

  目前,该区仅农家乐就有500多家,吸引直接就业近万人,带动就业8万余人,景区内农民平均年收入增加6500元。预计到2020年,綦江将实现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80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81亿元,旅游综合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以上。

  据悉,接下来,该区将紧扣“綦彩画廊、三养綦江”主题,实施“四大提升工程”,打造主城市民休闲度假“第二居所”,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让“綦江走向世界、世界走进綦江”。

  具体措施包括:实施“融合发展提升工程”,围绕“九星拱月”,深化“五大融合”,创建古剑山国家5A级景区、东溪古镇和“传綦世界”文旅都会城国家4A级景区,优化花坝、横山等景区业态,打造全国有影响力、西南有吸引力、全市有竞争力的“三养”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实施“基础配套提升工程”,围绕旅游产业集聚区,完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旅游超市、金融网点等生活设施,观景平台、旅游公厕等公共设施,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实施宣传营销“七个一工程”,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线路等。

  贺娜 图片除署名外由綦江区旅游局提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