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大足:“石刻人”的书卷气
来源:大足报
时间: 2018-05-08 07:53:51 | 编辑:李振兵

 

  李小强在读书。

  李小强制作的知识卡片。

 

 

  三排定制的大书架倚墙而立,灿烂的阳光从窗户斜斜地洒进来,投射在泛黄的书页上,10平米左右的书房里,仿佛时间停止,空气里弥漫着沁人的芳香……

  书房的主人李小强,现供职于大足石刻研究院,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作为一个爱书之人,喜欢读书的人,李小强的家里有各类书籍上万册。在他看来,有的书买来是工作需要,有的书则需要细细品读,一读再读的。

  走进李小强的家,客厅的两个角落各自立着两个书架,架上每一个缝隙都塞满了书。

  “我买书有个习惯,喜欢一个作家,就会一次性将他所有的作品买回来。”李小强说。于是,在靠近阳台的书架上,汪曾祺、沈从文、丰子恺的书占据了主要位置。

  穿过客厅,来到他的书房,靠墙而立的三排“顶天立地”的书架立刻冲击着眼球。除了书架,电脑桌上、地上还有不少书整齐地码放着。

  中学开始,李小强就有买书看书的爱好。后来又因工作需要,他阅读收藏了大量与石刻、佛教有关的书籍。30余载,如同滚雪球一般,家里的书越来越多了。“摆放的这些只是一部分。”李小强坦言,因为许久不看,家里空间有限,许多书已经打包封存了。

  李小强的父亲是老师,也是爱书之人。受父亲的影响和熏陶,李小强从小就爱上了阅读,中学时代,开始存钱买书。高中时期,他还有了制作“知识卡片”的习惯,累计制作了10余盒。

  “知识卡片”类似简报,将在报纸、杂志上看到感兴趣,或是有用的文章剪裁下来,张贴在卡片上,分门别类,装入盒内,查阅时一目了然。

  “电脑普及前,这样的卡片对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李小强的书架上,至今还放着两盒他曾经制作的与“佛教”有关的知识卡片。

  1998年,大学毕业后,李小强回到大足当起了中学老师。从小对文学、历史感兴趣的他,于2009年调入石刻研究院工作至今。

  调入石刻研究院工作后,除了往日喜欢的文学作品,他又购买了大量与石刻研究有关的书籍,撰写了大量与之相关的文章。

  “不是每本书都一页一页地读完。”李小强看来,有些书是用的,只需取其精华便可,有些书则需要细细品读。

  沈从文的《边城》就是他细读的珍品。每天读几页,细细品味,慢慢体会,尤其注重内心的感受,《边城》带给李小强的触动很大。这本书,前前后后,他读了5遍。因为这本书,他去了凤凰,还去了沈从文的墓前。

  丰子恺的《又生画集》也是李小强的珍藏。25年前,这本从成都旧书市场花1块钱淘来的漫画册,如今在网上的标价已经上千。

  在网络不发达的年代,李小强每到一处,最喜欢逛的地方就是书店。即使在手机、电脑上看书方便快捷的今天,他一年在购书的花销也至少有四五千元。

  “这是一种习惯,我喜欢‘书香味’。”工作再繁忙,李小强每月的阅读量也有四五本。

  自称看得“很杂”的李小强,出版过《悬崖上的世俗文化》、《大足道教石刻论稿》两本专著,参与了《天下大足》、《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警示图语》等书籍的编撰工作。此外,他在《长江文明》《敦煌研究》《石窟寺研究》等国家和省级期刊上发表了30余篇大足石刻研究的论文。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了300余篇文章,其中三分之二与大足石刻有关,其他的则是散文和诗歌。

  李小强的每一部作品,甚至每一篇文章,都与他的阅读积累有关,扎实的专业根基是他特别看重的,而这根基也恰好来源于他热爱的读书。本报记者张玮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