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璧山 > 正文
璧山:生产生活绿色化 生态振兴引领乡村振兴
时间: 2018-05-07 15:50:03 | 编辑:姜雅娟

 

  村民在优美的环境里悠闲散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而生态振兴则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都离不开生态振兴这个基础,只有实现生态振兴才能体现文明和谐的乡村振兴目标。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推动农村生产生活绿色化,不断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留住了美丽乡愁。

  生活绿色化 村容净靓美

  4月20日,在河边镇复兴村,村民陈佩云将自家屋前栽种的月季进行了修枝,并将剪下来的枝叶和当天的生活垃圾一起打包送到了离家不远的垃圾收集点。

  “现在村里天天有人来收垃圾,干净得让人根本不好意思乱扔。去年,我们村还被评为了国家级绿色村庄!”陈佩云骄傲地说。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日益增多,成为影响农村生活质量提高的一大因素。

  近年来,我区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实施村容镇貌靓洁工程,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率稳定保持100%。为城市规划区外的所有镇街配齐自动化清扫设备,实现全区机械化清扫作业城乡同步。开展城乡垃圾收运一体化精品工程,健全农村垃圾收运体系,农村垃圾治理率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除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在过去同样是一件让人头痛的问题。

  璧泉街道天池村曾获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游人络绎不绝,村民们的农家乐生意也是非常红火。但随之带来的生活污水剧增问题,让村支书谢步亨一度很是忧虑。

  “现在好了,村里的污水厂已经建成即将投用,总算是去了一块心病。”谢步亨高兴地说。

  去年以来,我区在45座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建成投用的基础上,又动工新建大路道口片区污水处理厂、璧城街道天池村污水处理厂、三合镇二郎村污水处理站3座污水处理厂(站),预计于今年6月正式投用。目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已达70%以上。

  如今,我区农村人居环境已得以有效改善,成功创建4个市级美丽宜居村庄、4个市级美丽乡村,11个镇街和52个村(社区)通过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村(社区)验收。

  生产绿色化 发展可持续

  4月18日,在健龙镇寨子村,菜农张保平正根据农技部门提供的土壤检测结果为自家的蔬菜配置营养餐。

  “测土配方技术确实是个好东西,肥料用的更少效果却更好,还大大缓解了土壤的酸化问题。”张保平说。

  乡村振兴需要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近年来,我区着力将传统农耕文明同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遵循生态规律来组织农业生产,以人与生态和谐共生为最高标准,努力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下转2版)  (上接1版)

  我区着力推进化肥零增长行动,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深耕深松等技术,结合缓释肥、水溶肥、碱性肥料、土壤改良剂等新型肥料施用,有效降低了璧山区化肥施用总量,改善了土壤结构,缓解了土壤酸化趋势,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我区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积极开展禁止野外焚烧秸秆专项督查,使玉米秸秆还田率达到60%,水稻秸秆还田率达9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实施农村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畜禽养殖污染规范整治率70%,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7.4%以上。

  我区还借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并进一步健全了农残检测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溯制度,完善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大幅提升。

  同时,去年我区还建设了3个化肥减量示范片,示范面积2100亩;完成了3个地膜残留监测点和8个收购点的建设,已回收农膜12.85吨,有效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

  以生态文化提升乡村文明,以生态文明观改造传统农业。我区正迈着坚实的步伐,以生态振兴引领着乡村振兴。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