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綦江:一条大道撬动一域发展
来源:綦江报
时间: 2018-04-12 08:10:15 | 编辑:李振兵

李公坝 通讯员 王太椿 摄

  李公坝 通讯员 王太椿 摄

  道路通则百业兴。交通是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

  我区集大农村、大山区、大矿区于一体,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近年来,我区吹响交通建设“集结号。”采煤沉陷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渝南物流综合市场建设、老工业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230条农村公路建设等一项项基础设施工程建成投用,为活跃地方经济、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安稳至花坝,公路沿途青山绿水、鲜花簇拥,美不胜收。这条公路打通了乡村振兴进出的“双向道,”架起了城乡融合的“大纽带,”让山区“养在深闺无人识”的沉睡资源变为资产,让农民实现了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完美蜕变。

  贫困村成为城市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石壕镇万隆村地处重庆綦江区、贵州桐梓县、贵州习水县交界处,是一个“一脚踏三县”的地方。全村平均海拔1400余米,最高海拔1848米。

  “有女不嫁万隆山,天晴落雨把门关。一天三顿沙沙饭,肚皮烤起火斑斑。”这是过去,在万隆村村民中流传的一首民谣,道出了过去万隆村村民肚子中的辛酸。

  过去,万隆村贫穷落后,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159人,2013年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仅有2300元。2014年,万隆村被列入市级重点扶贫村。

  然而,万隆村却有着难得的自然资源。

  从一个狭小山洞穿过,眼前豁然开朗,一个鲜花盛开、溪流潺潺的平坝赫然出现在眼前,这就是李公坝,颇有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感觉。

  最高峰神鹰山绝壁之下,近两万亩的高山无人草甸,周边群峰环抱,山峰之间山泉喷涌,这就是被誉为“重庆香格里拉”的花坝。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时代发展,富起来的中国人期盼有更清新的空气、更美的山水。回归自然、走进田园成为时尚。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到贵州避暑的重庆人超过500万人次。

  改扩建从安稳高速路口到万隆村、到花坝的这条旅游路,打造花坝旅游度假区,把到贵州避暑的候鸟人群引向我区万隆,万隆村旅游开发的序幕打开。

  2014年,万隆村举行第一届露营季活动,将万隆村的高山生态资源推向游客。2017年,到万隆村露营避暑的游客达46万人。

  依托高山生态资源吃旅游饭,村民赵本高是万隆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4年10月,他返乡投资500余万元建成2000多平方米的花坝客栈。近几年,每年毛收入近200万元。

  在赵本高带领下,万隆村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目前已达75家,全村住宿日接待能力5000人左右。然而夏季,万隆村仍然一房难求,要想到万隆享受凉风,如果不预定住宿房间,真的只能住帐篷。

  万隆村土特产随之走俏。土鸡、糯玉米、蜂蜜等特色农产品就地卖成“爆款”。自驾游带火了“后备箱”经济,也鼓起了当地群众的钱袋子。

  2017年,万隆村人均年收入增加到14000余元。万隆村人民的幸福,像山花一样处处看得见。万隆也终于实现了当初起名时,人们所寄托的“万事兴隆”的愿景。

  修通产业路、致富路,让崎岖山路变成“黄金线路”,也给万隆村带来一笔笔“绿色财富”。

  长征路成为传承红军精神的教育基地

  我区加速度建设高速铁路,加密度建设高速公路,加等级建设普通干线公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不断丰富完善,一条条便捷畅通的民心路、扶贫路、旅游路贯穿綦江全境,让全区各种资源要素散发活力,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群众收入快速提高。

  天堑变通途,公路通了,信息活了,锁在石壕镇大山深处的红色资源也与外部世界接上轨了。

  石壕镇是中央主力红军在重庆的唯一进驻地。红军长征经过石壕,留下了不少遗址,如红一军团司令部驻石壕旧址、红军桥、红军街、红军洞、红军井、红军宿营地、红军司务长负伤地、长征路等。这里成为人们体验当年红军长征艰辛,继承发扬红军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去年,红军烈士墓接待团体200余个,接待游客近8000人。”石壕镇文化站站长赵福乾介绍,石壕这片洒满红军烈士鲜血的热土,每年吸引大量群众前来瞻仰、祭奠。今年清明节节前,又有7个团队与赵福乾联系,要来重走长征路。

  最近,我区正在筹备沿着当年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的道路打造一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这条长征路自红军桥出发,经皂泥村、香树村、高山村、石泉村,至石壕小学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相关部门正在收集、整理相关史料讲好长征故事,对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进行恢复修缮,在石壕红军烈士墓陈列室布展,在烈士墓周边打造景观,在长征路沿途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交通网络就像一台强大的引擎,必将让綦江石壕的红色资源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民族风成为大山深处的旅游特色卖点

  历史上,由于少数民族人少势弱,他们的政治、经济地位低下,大多生活在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的山区。

  我区是全市民族工作重点区县之一,有苗、彝、回、满等35个少数民族7500余人散居在各街镇。其中苗族、彝族为世居民族,人口5000余人,相对集中居住在海拔600至1400米的偏远山区。

  只有交通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要改变少数民族地区贫穷落后的这种状态,必须首先发展交通事业。

  石壕镇香树村彝族大姐陈云秀见证了当地交通发展,也切身感受到了交通发展为她及其他同胞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

  陈云秀家有10亩土地,但都在山坡上,种不了水稻,只能种玉米。从家到山竹林山坡看起来很近,挑粪一趟却要花40分钟。山坡很陡峭,每年管理玉米之前,她要先用锄头在沿途山坡挖平几个歇脚点,不然粪桶会从山坡一直滚到山下的河沟里。

  近几年,政府加快建设出行路,打造了一条条联户线路,建成了一条条康庄大道,也改变了陈云秀的生活。

  家里土地退耕还林后,陈云秀在香山社区农民新村买了新房,搬进新家。陈云秀还被当地群众推选为村干部,每月有了固定收入。

  花坝旅游度假区发展起来,陈云秀看准商机,把彝族同胞能歌善舞的看家本事用起来,组建了一支彝族风情演出队伍,在景区举行篝火晚会,跳民族舞蹈、唱祝酒歌等。2016年演出50余场,收入16000余元。2017年演出30余场,收入1万多元。

  彝族服饰极具特色,深受游客喜欢。去年,陈云秀和家人又注册“花坝彝人坊”,展示彝族同胞制作民族服装工艺,向游客租赁民族服饰。她对这项生意的前景非常看好。

  香树村1组苗家大姐候正蓉也吃上了旅游饭。2016年,她在花坝游客接待中心开了一家苗家风情农家乐,服务员全部身着民族服饰,菜品均为苗家特色佳肴,很受游客喜欢,一个夏天挣了5万余元。

  我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与全区交通干线“一盘棋”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共同繁荣。万隆村、香树村的少数民族加快与地方发展融合,与游客融合。少数民族同胞的民族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经济优势。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