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川剧《江姐》反响强烈  江姐精神感动万州市民
来源:三峡都市报
时间: 2018-03-02 11:06:03 | 编辑:李涵叶

川剧《江姐》剧照

  2月28日至3月1日,由万州区委、区人民政府主办的2018年万州区元宵节惠民文艺演出活动——川剧《江姐》在区委大会堂连续演出两场,共有1600余人次观看演出,社会反响强烈。

  音画俱美受到老中青三代青睐

  据了解,此次演出的现代川剧《江姐》由重庆市川剧院、重庆市沈铁梅文化发展基金会等联合出品。此前,该剧于1月12日在重庆市举行首场演出,构思精巧的剧情、精美动听的川剧唱腔,唯美而极有意境的舞美灯光设计,首演获得巨大成功。现场观众和媒体盛赞川剧《江姐》是讴歌革命英雄的一部精品力作,在川剧创新上有重大突破。同时,也是“川剧皇后”沈铁梅在川剧舞台上的一次创新和突破。此次在万州的演出是现代川剧《江姐》今年春节后在区县的首场演出。

  该剧取材于小说《红岩》,讲述了70年前,时任川东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下川东地工委副书记的彭咏梧,在下川东地区领导武装斗争,1948年1月他率游击队在奉节县平安乡黑沟淌(现奉节县平安乡咏梧村)突围时,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作为妻子的“江姐”强忍着悲痛,沿着丈夫的足迹继续战斗,面对叛徒甫志高的出卖,她临危不惧,舍生忘死,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光辉誓言。在渣滓洞,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她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最后英勇就义。夫妻俩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节和信仰。

  在两天的演出中,记者在现场看到,观众中不仅有众多老戏迷,还有不少年轻人,这部经典的红色川剧受到万州老中青三代的青睐。

  在演出中,该剧在继承老一辈创作思维和艺术手段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音乐、舞蹈元素,巧妙运用了声光电等形式,表演、音乐、服装和舞美都展示出全新的面貌。在灯光舞美方面,为突出巴渝风貌,该剧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光束变形,投影出最具重庆特色的建筑,使朝天门、嘉陵江、岩石、牢房等场景更具意象,也更加生动逼真。

  江姐精神让市民深受感动

  2月28日晚上演出结束后,在谈到在万州演出与在其他地方演出的不同时,主演沈铁梅说:“江姐是在万州被捕的,所以这次在万州的演出可以说是江姐精神的回归,使得《江姐》这部剧有了新的含义。”

  “这是一部非常棒的川剧大作,除了剧中江姐的扮演者沈铁梅老师那极富感染力的唱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外,大反派甫志高、沈养斋的扮演者孙勇波、胡瑜斌这两位梅花奖获得者的演出也很精彩。”重庆三峡学院的大四学生陈浩杰说,他是专为“江姐”来的,因为小时候课本里的“江姐”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看完演出,他说,“三朵梅花”同台飙戏非常精彩,“江姐”被重庆市川剧院演活了,而江姐的精神也值得他学习,他发自内心地喜欢这部戏。

  万州71岁的老戏迷王锦喜说,“我不仅是一名老戏迷,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更是土生土长的万州人,对江姐在万州发生的故事较为熟悉。这次新改编的《江姐》让我感到‘江姐’回来了,江姐的精神让我感动。”

  年轻观众李巧2月28日晚陪同爸妈一起观看演出,她说:“我的爸妈都是忠实戏迷,得知‘三朵梅花’来万州演出《江姐》,我就与爸妈一起来看,几位主演的表演精湛,川剧唱腔高昂激情,整个演出非常亮眼,不愧是川剧精品,我和爸妈都非常喜欢这次的演出。”

  ■ 访谈

  在传承中弘扬川剧文化

  ——专访三峡川剧团团长谭继琼

  2月28日至3月1日,由重庆市川剧院、重庆市沈铁梅文化发展基金会等联合出品的现代川剧《江姐》在万州区委大会堂连续上演了两场,场场爆满,好评如潮。这次演出对万州的川剧事业发展将带来怎样的深远影响呢?记者就此采访了三峡川剧艺术研究传承中心(原三峡川剧团)团长谭继琼,请她谈谈万州川剧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万州川剧在全国屡获奖项

  谭继琼介绍,作为万州本土的川剧院团,近年来,三峡川剧艺术研究传承中心一直注重日常节目的创作,精品剧目的打造,2003年至今,创作了数十部小戏作品,2009年——2017年相继推出了大型现代青春川剧《鸣凤》和现代川剧《白露为霜》,演出300余场,先后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强、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和优秀导演奖”、文化部“庆祝十八大·全国优秀剧目晋京展演”、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四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

  谭继琼告诉记者,在打造精品剧目的同时,还狠抓日常演出,创排了数百个传统剧目,进基层、进农村,满足不同层次老百姓的文化需求。2015年、2017年两次荣获“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推动“戏曲进校园”弘扬川剧文化

  “这一次观看了沈铁梅老师主演的川剧《江姐》后,让我很受鼓舞,今后我们将基于本团的艺术实力,向更高层次发展,抓大戏、出精品,将影响力打出重庆,走向全国。”谭继琼说,去年,为了进一步弘扬川剧文化,川剧团全面启动了“戏曲进校园”活动,获得了广大师生的热烈追捧与喜爱。

  谭继琼告诉记者,今年,除了继续进行精品剧目的打造,三峡川剧艺术研究传承中心还会继续推行“戏曲进校园”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近距离欣赏川剧,领略川剧的魅力,了解戏曲基础知识、掌握戏曲精髓,激发学生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上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营造川剧艺术的生态环境,带动更多的人加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队伍,实现川剧进校园的初衷。

  ■ 相关新闻

  三峡曲艺团:

  把国家级非遗项目四川竹琴发扬光大

  在刚刚结束的万州区元宵节惠民文艺演出活动中,重庆市川剧院倾力打造的现代川剧《江姐》,通过其精彩的演绎让众多市民近距离了解川剧、认识了川剧,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除了川剧这项传统艺术,四川竹琴也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瑰宝级艺术项目,并且这项传统曲艺还是万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通过观看现代川剧《江姐》,我们看到了传统艺术未来发展有着很大的空间,对四川竹琴的创新和发展也更加充满了信心。”三峡曲艺团团长何菊芳说。

  三峡曲艺团作为四川竹琴项目保护单位,一直积极保护和创新“四川竹琴”传统文化项目。数年来,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走乡串户,到目前为止,共搜集整理了四川竹琴传统唱词(唱本)500多篇(回),其中不乏孤本,绝本。搜集老竹琴道具上百年的5套,50年以上的12套,50年以下的36套。去年,三峡曲艺团还启动了20部四川竹琴传统剧目整理记谱及音像录制工作,对在2016年开展的万州区首届《四川竹琴》传统剧目交流展演活动中收集的30余部、共计7个多小时的节目录像资料进行了记谱和文字整理,正在组织演员进行演唱,并录制音像。

  “为了扩大四川竹琴在万州的影响,让更多市民了解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从去年开始,我们开展了‘万州曲艺周周演’活动,常态化惠民演出100场,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何菊芳告诉记者,四川竹琴与川剧同为“国宝”级的非遗项目,在今后会对四川竹琴进行深度的艺术创新,打造更多的传统曲目和结合传统曲调创编新曲目并搬上舞台,让万州曲艺走得更远,让更多人喜爱上这项传统艺术。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