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开州现郭沫若书信手迹 原来背后有这样的故事
来源:开州报
时间: 2018-02-28 10:48:21 | 编辑:李涵叶

皮佑杰拿出书信教孙子认真阅读

皮仲和编译的部分著作
郭沫若书信手迹

  郭沫若,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得不提的一位巨匠。他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

  近日,记者见到一封郭沫若先生亲笔书信,这封尘封70余年的书信,虽只有短短45个字,却见证了郭沫若与开州人皮仲和的深厚友谊。

  一封45字的珍贵书信 
  今年72岁的皮佑杰,家住汉丰街道安康社区。日前,他从家中翻出一封书信,这是其父亲皮仲和遗物中的一封重要书信。

  全信保存完整,颜色蜡黄,长约1尺,正文只有45个字,细看落款,竟是一封郭沫若先生的亲笔信。信封上的毛笔字写着“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董作宾先生,郭沫若,11月28日”几行字。

  看完信件内容才知,这是郭沫若先生写给北京的朋友董作宾的一封介绍信。董作宾是中国著名的古史学家、甲骨文研究专家,住在北京。

  郭沫若将这封信交到皮仲和手里,目的是要推荐皮仲和前去北京与董作宾会面,好在文史研究领域有更深层次的发展,更好地为国家出力。

  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 
  开州人皮仲和,早年在国立成都大学(四川大学前身)读书,是郭沫若的校友。1934年至1937年,皮仲和在日本留学,期间翻译了大量科普著作,在业界小有名气。现在仍有其编译的《科学到何处去》《世界科学家列传》散见于各大图书馆。

  1943年,喜欢收集文史资料的皮仲和偶得一份关于李自成农民起义运动的资料,他托人交到郭沫若手里。

  郭沫若看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与皮仲和结识,因是同乡(当时均属于四川),后又约见了好几次,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44年,郭沫若在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300周年时,撰写了长篇著作《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连载4天,在国内引起轰动。

  郭沫若先生不但才气横溢,国学基础也相当深厚,在甲骨文、金文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与皮仲和结识后,郭沫若对其十分赏识,极力推荐他去北京深造。

  书信见证历史友情 
  见字如面,书信见证历史的轨迹,也记录了属于一个年代的风雅。现在拿在手里,仍能体会到当年的情愫,以及郭沫若写这封信的情形。

  皮佑杰告诉记者,当时父亲皮仲和在重庆工作,得到郭沫若先生的认可,郭沫若先生亲手写下这封介绍信,但是因为家庭等种种原因,父亲并没有选择进京,而是继续留在重庆发展。

  如今,这封书信成了皮仲和的遗物,作为皮家一份珍贵的“文物”,被皮家后人完整地珍藏起来。这封信背后的故事,记录着郭沫若与开州人的深厚友谊,随着岁月的变迁,变得更加弥足珍贵。

  新闻链接 
  郭沫若和开州还有这些故事 

  郭沫若贺诗开县成立少先队 
  全国解放以后,百业待兴。各地纷纷成立共青团的后备军——少年先锋队组织,培养广大少年儿童争当三好生,争做共产主义接班人。

  1952年,开县筹备在全县成立少年先锋队时,团县委代表全县数万名少年儿童致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全国文联主席郭沫若先生。出乎预料的是,发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团县委就收到了郭老的回复,郭老欣然赋诗一首,表示祝贺和勉励。诗曰:“郭老并不老,诗多好的少,大家齐努力,学习毛主席。”朴实诙谐而又赋予童趣的诗句,大大激励了我县各级团组织建队热情。全县各区、乡的中小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成立了上百个少年先锋队组织,城乡随处可见胸前飘拂着红领巾、活泼向上的少先队员,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新气象。

  从此,郭老这位中外驰名的文化巨匠,与开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郭沫若为临江中学题写校名

  1954年,我国教育事业迅猛发展,为适应广大学子求学的需要,四川省教委在开县临江建立了四川省开县第二中学校(今重庆市开州区临江中学)。它的教学设备全部由省教育厅配发,是当时县内设备最好的学校。

  1961年春季,开县第二中学校校园里阳光灿烂,百花争艳。在学校的一次少先队活动中,有人倡议:“我们给郭老写封信,请他老人家为我们这所新建的中学写校牌,那该有多好啊!”

  大家异口同声地高喊:“好!好!”

  后来,少先队员通过决议,根据大家的要求,以开二中少先大队的名义给郭老写信,向他老人家表示问候。并选了一位字写得好的同学,十分工整地抄写后,几十名少先队员争先恐后地在信的后面签名。就这样,一封热情洋溢、少先队员联名给郭老的信寄往了北京。

  秋季开学后的一天,邮递员送来厚厚的一封挂号信到学校办公室。中式大信封上,寄信地址印的是“中国科学院”,收信人写的是“四川省开县第二中学校负责人”。

  这封信里,寄来的有郭沫若用黄色二元纸,亲笔题写“四川省开县第二中学”的尺牍。并由郭老的秘书附言:郭老收到了少先队员们的来信,十分高兴,他在百忙之中为贵校题书了校名,祝你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争当社会主义接班人。

  就这样,郭沫若的题名刻上了开县第二中学校大门,它像一颗启明星在开州大地闪烁着无限光芒。郭老题书的原件,至今尚珍藏在开州区档案馆内。(记者 曾宇)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