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精神原乡与川江书写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2-18 01:37:28 | 编辑:周游

品读陶灵的文化散文集《川江往事》,不得不感叹,这是一部关于川江历史和重庆地域文化的形象化读本;同时也是一部格局宽大、视野开阔、意蕴幽深、引人入胜的创新性散文读本。

我认为,这部作品带来的启示主要有四个方面:

首先是深厚的“原乡意识”。原乡既指地理意义上的,更是指精神和文化意义上的。陶灵是土生土长的川江人,对他而言作为文学原乡的川江无疑赋有这样的丰厚经验和精神内涵。此前他已有较为丰富的川江书写经验,出版过《飘扬的黄手绢》和《川江记忆》等散文集。他饱含深情地说:“我的灵魂留在了三峡,留在了川江。”他有责任把川江独特的精神气质、文化品格、民风民俗、历史文化风采,特别是那些民间掌故,通过他的“发掘”生动有趣地呈现给读者。对作者来说,川江是他得天独厚的文学乡土,是他灵魂扎根的地方。一个文学书写者灵魂中有无这种原乡意识,对其写作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一旦离开了这个精神场域,就写不出好的作品;曾经写过好作品的也可能陷入江郎才尽的尴尬境地。然而一口气读完这部近25万字的散文集,我深深地感到陶灵没有让我们失望。

其二,说书式的讲述风范。全书共有三个历史文化板块:川江文韵、川江航事和川江记忆,以及24个大气磅礴、情韵悠长、妙趣横生的故事,其历史跨度长达2000多年;以龙门阵的叙事策略,紧紧围绕与川江有关的历史文化故事和人物进行讲述和刻画:从桡胡子到龙船儿,从巴人悬棺到水文石刻,从逝去的木排到轮渡的变迁等等。在说书式的讲述中这些历史文化、故事人物都活灵活现地走到了我们面前。虽然这些故事展开的中心场域是“有限”的,但是其文化辐射力和审美感染力却是无限的。

其三,恪守写作边界方有文化精神底气。《川江往事》的写作实践启示我们:一个文学写作者的“精神原乡”,其地理范围并不需要多大,关键是根要扎得深,这样开掘出的精神空间和审美空间才会很大。陶灵有清晰的写作边界,从不浮躁而盲目跟风,因此他有足够的文化精神底气;他头脑中有讲述不完的川江故事和乡土人物时时刻刻伴随着他。由于川江文化历史和风土民性的特殊性,因此,全书叙事中的重庆性格和重庆精神显得格外醒目。

其四,具有川江风味的语言特色与民间生活的质感。全书的叙事语言不仅具有非常深厚的巴渝乡土文化底蕴,而且还具有近现代历史文化演变的文献性和知识性叙事特征。这种独特的语言里含纳着丰富的巴渝民间文化智慧,有温暖感、也有深刻的人间悟性;尤其是在幽默机趣、质朴通脱等方面比较突出,具有能深深感染人和打动人的艺术和智慧力量。概而言之,这部散文集叙事情节环环紧扣、人物形象清晰立体、民风民俗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有的故事催人泪下。其审美能深深打动广大读者的心,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其在题材选择、语言创造、和叙述创新上进行的积极探索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张育仁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