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重庆 > 正文
綦江区白庙村困难户张吉玉: “这一楼一底的房子,是我的新家!”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2-16 04:43:48 | 记者:张国勇 罗芸 | 编辑:王俭林

久违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綦江区文龙街道白庙村集中安置示范点——2月15日、农历大年三十,重庆日报记者来到这里,只见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大红的春联,映着明黄的外墙,更显出浓浓的节日气氛。

一阵阵腊肉的香味随风飘出。记者循着香味,来到去年曾访问过的低保户张吉玉家。

“张记者,我记得一年前你来过我们村。”张吉玉十分感慨地说,“现在我们生活比过去好多了,这一楼一底的房子,是我的新家!”

今年,是张吉玉在新家度过的第一个春节。

住进新房,进出都很方便

厨房里,大锅正咕噜咕噜地煮着腊肉,蒸汽弥漫,香味四溢。张吉玉则在一旁案板上切菜,为年夜饭作准备。

张吉玉家里的摆设是“新旧搭配”:客厅里是从老房子搬来的旧八仙桌和长凳,厨房里则是新安装的橱柜、冰箱;楼上卧室里,是旧的床,却配上了新的窗帘。“真的没想到,这辈子能住上新房。”张吉玉话间透着满足。

张吉玉原来的家是住了几十年的土墙房,四面透风,房顶漏雨。“建新房、搬新家”一直是张吉玉和丈夫的心愿。

但对于这个家庭,拿出十几万元来,何其艰难!张吉玉患有严重眼疾,只能由丈夫干农活养活一家人。当儿子长大去当兵,丈夫梅灵轩却患病瘫痪在床,一家人全靠农村低保维持生活。

在精准扶贫中,张吉玉家被纳入农村困难户D级危房改造对象,由政府相关部门资助5万余元,自己出资4万余元,在集中安置点修起这幢一楼一底、建筑面积130余平方米的新房。去年春节,重庆日报记者在她家访问时,新房还没刷墙,地板也没铺装,但她已摸索着到新家看过几次,言语间充满了对新家的憧憬。

去年7月,家里还没来得及添置家具、电器,梅灵轩却病危,医生让张吉玉安排后事。已说不出话的梅灵轩,被连夜抬到新家。第二天凌晨,梅灵轩点点头,走了。

“终于住上了新房子,他走得也安心了。”张吉玉擦擦眼睛说,政府及时帮自己修起了房子,至少提前十年满足了全家人的愿望,丈夫走得也没有遗憾。

见到光明,生活有信心了

“拜年了,拜年了!”伴着鞭炮声,街道和村里的干部来给张吉玉拜年,送来大米、菜油,也送来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鸡年我也完成了一个心愿——看得见路了。”张吉玉抹抹眼泪,笑容又重新在脸上绽开。

因先天性原因,张吉玉几乎看不到光,走哪里都靠摸索,用竹竿探路。去年,政府帮她申请了“光明工程”的免费手术。张吉玉所患眼疾程度较深,她到医院接受治疗后,还不能完全恢复到正常视力,但眼睛已能看到光,出门能大致看到脚下道路的起伏与走向;在光线较好时,还可以勉强看清眼前一些稍小的东西。

说起自己的眼睛,张吉玉一脸幸福。“现在安置点周围我都一个人走过了,不再需要人扶。”张吉玉说,去年,她还尝试着到村里葡萄基地干粗活,一天工资有30元。虽然工资比普通人低,但毕竟她已走出了家门,走出了自食其力的第一步。

有党和政府关心,明天会更好

“现在安装宽带、网络,有优惠哟!”在安置点,一家通讯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抓住最后的机会宣传安装政策,有几家感兴趣的村民凑过去,了解情况。据了解,目前这里已通了光纤,网速很快。

“现在是住进来,以后还会好起来、富起来!”文龙街道宣传委员李伟民说,白庙村这个安置点项目总投入600万元,其中政府投入部分主要用于修建道路、广场。现在1400平方米的广场已建好,成为当地村民活动的主要场所。

未来,白庙村还将引入企业发展特色农业,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同时,利用白庙村的好山好水发展农家乐,实现农旅融合发展。

晚上七时许,夜幕降临,白庙村集中安置示范点的太阳能灯开始发光,有的村民在明亮干净的小区路上散步,有的在拉家常。张吉玉坚信,明天的生活会更好!

……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