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 正文
石柱中益乡:农产品立体化种植 销路不愁百姓乐
来源:人民网
时间: 2018-02-13 09:54:59 | 编辑:周游

人民网重庆2月13日电 (刘政宁 黄亚辉)重庆市石柱县中益乡,海拔高、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作物收成年年欠佳,村民们起早贪黑,依然一穷二白。近年来,中益乡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中药材和脆红李为主的立体化种植产业,拓展销路,让百姓增收致富。

产业布局一张图 种能致富的作物

腊月时节,中益乡村民马兹梅,正喜滋滋的收获着她的6亩前胡,“以前不知道什么是前胡,更不知道种什么,玉米、洋芋收成不好,也挣不下什么钱。”

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第一步就是突破群众“种什么”的难题,包谷红苕不种了,那到底种什么能赚钱?

中益乡也试过很多品种,但都没有成功。通过不断吸取教训和考察学习,最终选择了以前胡、瓜蒌为主的中药材和脆红李为主的果蔬作为主导产业,形成全乡土地空间和产业布局一张图,农民可前胡套种脆红李,靠一年生的前胡解决脱贫问题,靠脆红李解决收益的问题,长短结合,长效增收。

干部带头做示范 让百姓敢种愿种

“不少农户过去尝试新品种失败了,积极性受到打击,对新品种又不了解,不敢种。以盐井村的前胡示范基地为例,乡里在刚开始宣传的时候,把新品种的好处和产业政策说得再好,群众也不买账。不少农户宁愿荒起也不种前胡和脆红李。”中益乡副乡长郎滔说道。

为转变群众观念,中益乡在盐井村采取了四字方法。

四字为“引、带、帮、信”:用政策“引”。村里明确,再种包谷或者撂荒地,则取消种粮直补;让干部“带”。干部必须带头种,支书带头种了8亩,其他的干部少的3、4亩,多的7、8亩;对弱劳力户“帮”。对劳力偏弱的农户,在重劳力环节,由驻村干部、村组干部等帮助土地翻耕;让群众“信”。在低保和贫困户动态调整中做到公平公正,通过扶贫夜校反复宣讲产业发展的好机遇和好政策,让群众愿意跟着村里一起干。

通过念好“四字经”,盐井村村民的观念改变了。有劳力、有土地的农户迅速翻地播种,确实种不了的农户无偿把土地让出来给愿意种的农户。以前春节前是“烤火打牌”的农闲季节,今年则变成翻耕土地的农忙季节。

种得了卖得出 村民才能幸福笑

解决了种什么,大胆种的问题,最后就要突破“种不出、卖不脱”的关卡。

引进和培育经营主体,不让村民单干,才能让百姓安心。为此,中益乡广发英雄帖,对接有实力、懂农业的龙头企业,目前已落地17个,新成立6个。

“成本是个问题,最好让我们的老百姓零成本‘轻装上阵’,这样才能得到最大的实惠。”郎滔表示,为降低农户种植成本,中益乡约定由企业和财政资金,为农户提供种苗和农药肥料等生产物资,保证技术服务到位,每一个产业落地,企业全程技术指导是前置条件。

除此之外,中益乡还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通过保底收购和分红的方式,确保群众充分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