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脉 > 正文
永远的观音岩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2-11 02:43:43 | 编辑:王俭林

 

在南道高速公路南川段山王坪下道,沿着螺旋上升的盘山路前行两三公里,一条山沟赫然入目。尽管已是深冬,依然是满目苍绿,近处偶有点点红艳,那是饱满的火棘。沟口地势稍缓处,有两排灰瓦木房子,冬日乡下人喜烧柴取暖、熏腊肉,缕缕白烟便从瓦缝里升起,在静谧的山沟里,点缀出淡淡的人间烟火。

这便是观音岩。

观音岩,顾名思义,在一壁陡峭的岩石下,有一座高约五六米的观音雕像。岩下的石板路,虽然早已被没过人高的荒草掩盖,而在100多年前,这里却曾是南川通往贵州省道真县和正安县的大道通途,挑担货郎、雇佣力夫、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往来频繁。竹笋、桐油、茶叶、药材等大山特有的物产,通过这里运送到大山外面去交易,城里的蓝布、袜子等又经过这里走进山里百姓的生活。

观音岩驿站曾经有多红火?从《南川县志》记录可见一斑:民国26年至28年出境笋子、桐油、茶叶、生漆、五倍子、松油、松烟、焦炭、毛铁、药材、猪鬃、牛皮等14.6万担,入境盐18200包(每包135市斤)。在驿站仅剩的商店,凸出的货柜表面被磨得几乎已看不到木质纹路。站在商店门口,仿佛还能看见往来的客商络绎不绝,微胖的店主坐在高高的货柜前,笑容满面……

时光荏苒,在时代的发展中这里慢慢被忽略、被遗忘。荒草丛生,掩没了光滑的青石板。人迹罕至,徒剩下高大的观音石像寂然守望。

观音岩驿站海拔1000米左右,冬日多雾,这里更是冷湿寂静。早些年,原来的住户们大都搬走了,许多房屋年久失修,人去楼空,愈显苍凉。两三年前客商修缮打造后,坚守此地的居民们又拿出收藏已久的边油,搬出兑窝,熬出香喷喷的油茶,打出热和甜糯的糍粑,成为来这里游玩的游客们的最爱。

然而,这个季节观音岩驿站可说是人迹罕至,大多数房屋关门闭户,炊烟不生,摆放在外的装有多肉植物的盆里,杂草枯黄败落,也不见清除,倍显冷清。见我们来到,原本在外面玩的红衣小女孩羞涩地跑进屋,依着门框好奇地注视我们。

循例来到张家油茶门口,朴实的老板娘大姐热情地问:几碗?大姐七岁起就跟着母亲学做油茶、米粑等小吃,练就了一双巧手。她说,当年祖母每天要卖30斤米的泡粑,整整一斤茶叶的油茶。油茶好喝,可真正要熬出一碗色香味俱佳的油茶,无论是在选料和工序上都极为考究。熬制时,将腊肉颗粒炒出油,加入茶叶炒至茶梗发白,茶香扑鼻,加入适量山泉水盖上锅盖,煮至水近干茶叶耙烂,再用木制水瓢将茶叶慢慢研熬成羮,再加水煮沸,一碗上好的油茶方成。一碗油茶,里面凝聚的是农村人的情意,是一段醇厚的时光。

慢慢地走在驿站古道上,仿佛能清晰地看到时间的流动。突然,一阵“叮叮咚咚”的声音从驿站传来,原来是居民郑大哥正趁着冬日游客少在修缮自家的房屋。几十年来,这里的原住居民陆陆续续搬得差不多了,郑大哥却一直坚守这里。他说,从小听惯了祖辈父辈讲述驿站辉煌的历史,坚信这里终究还有辉煌的一天。

如今,他的梦想越发接近:南道高速公路通车,驿站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重庆主城,接近贵州各市县。经过两年的保护打造,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观音岩,喜欢观音岩。曾经的驿站,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余凛凛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