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网 > 文体> 文化 > 正文
《记忆重庆》一本巴渝历史文化基因图谱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 2018-02-05 02:42:23 | 记者:匡丽娜 | 编辑:周游

  巴山渝水丰厚的人文积淀令人神往。(本报资料图片)

  傅德岷教授接受记者采访。匡丽娜 摄

  重庆是一座山城,也是一座江城。

  她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激情满怀,也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含蓄婉转;

  她有“锣岩月峡谁传去,要使前贤畏后贤”的豪情壮志,也有“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的英雄气概;

  她有“人的身躯哪能从狗洞子爬出”的坚定信念,也有抗战烽火的同仇敌忾,百万大移民的扬帆沧海。

  如何解读这五彩斑斓的历史文化基因图谱?如何将这份逆水行舟的顽强、激流勇进的胆略、开放兼容的胸襟代代相传?

  2月4日,由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本土文化学者傅德岷共同主编的《记忆重庆》一书正式出版发行。翻开这部55万字的“重庆记忆”,诸多的疑问都能找到答案。

  55万字,288篇诗文

  让你走遍世界,也不会忘记乡愁所在

  费孝通先生曾经说,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我们的今天,是由无数个昨天构建而来的。

  事实上,总有一些人对那些“无数个昨天”充满了好奇,他们努力地,甚至穷极一生想去了解“昨天”,从而为自己,也为更多人“今天”前行的步伐找到方向,并注满力量。

  周勇,就是这样一个人。

  “重庆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只是可惜,很多人并不了解她,他们只看到她风姿绰约的一个侧影。”说这句话时,周勇一脸的遗憾。

  作为一名历史文化学者,周勇一直致力于对巴渝文化历史的挖掘和整理。他先后撰写了《重庆开埠史》《近代重庆城市史》《重庆通史》《重庆抗战史》,主编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辛亥革命重庆丛书》等著作,在业界获得巨大反响。

  近年来,周勇对重庆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他认为,在3000多年的重庆发展史上,形成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革命文化为主体的重庆历史文化体系。其中,巴渝文化和革命文化是重庆历史文化的基础,三峡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是重庆历史文化的特色。

  “我始终有一个梦想,想把这些内容集结起来,把散落在沧海中的文化珠贝拾掇起来,编写一本记录重庆历史文脉的书,奉献给3000多万巴渝儿女,传播给我们的子子孙孙,让大家记住我们的家,我们的先人,我们的根之所在。即使你走遍世界,也不会忘记你的乡愁所在。”周勇说。

  这,便是《记忆重庆》得以编撰的初衷。

  目前,该书已由重庆出版集团和重庆出版社联合出版,共55万字,由周勇和傅德岷共同主编。

  据了解,全书共分为“山水之都,美哉乐土”“远古之光,惊震寰宇”“巴渝时空,群星璀璨”“千古三峡,神奇悠远”“广纳百川,兼容开放”“抗日烽火,不屈之城”“红岩丰碑,巍巍屹立”“歌乐忠魂,动地感天”“英杰名流,灿若星辰”“时代新元,春光无限”“直辖新机,杨帆沧海”“会当凌云顶,遥瞰新山城”共12个部分,集纳了183位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人写重庆、咏重庆的288篇名篇名作,以纵横交错的结构全面展示了作者对重庆历史文化体系的深刻理解。

  “《记忆重庆》给我们展示了重庆丰富别致的文化景观,通过书中那些在重庆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华彩篇章,发掘和展现了重庆文化的精神载体和精神内涵,这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为外地人了解、认识重庆,提供了一把入门的钥匙。”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周晓风说。

  传世名篇揭开历史疑云

  大禹重庆治水的最早记录

  “编写这本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酝酿到成书花了近10年时间。”谈及《记忆重庆》,年逾八旬的傅德岷教授连连感叹,“仅资料,我们至少收集了500万字。”

  傅德岷是本土文化学者、重庆工商大学教授。1960年他从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曾先后在西南师范大学(现在西南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任教,撰写有《散文艺术论》《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外国散文流变史》等多部专著。

  傅老先生已经年届八旬,戴着一副眼镜,厚厚的镜片背后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记忆重庆》所选诗文都是题咏重庆,或在重庆所写。其绝大部分都是优美的传世名篇,文采风韵精湛。”傅德岷如数家珍:屈原、宋玉、司马迁、郦道元、陈子昂、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苏轼、范成大、冯时行、文天祥、陆游、杨慎、张问陶,以及近现代的赵熙、向楚、郭沫若、茅盾等大家的名篇佳作在其中都有展示。

  例如,李商隐《夜雨寄北》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白《峨眉山月歌》的“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刘禹锡《竹枝词二首》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书中所选诗文有的还鲜为人知,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傅德岷道出几件趣事。

  “《芈月传》里的男主角之一楚国公子黄歇,也就是春申君,是重庆巫溪的红池坝人,一位才能卓越的外交家。”傅德岷介绍,《记忆重庆》书中收录了司马迁《春申君说秦昭王结盟》和《用财自卫的巴寡妇清》两篇文章。

  其中,《春申君说秦昭王结盟》一文讲述了战国晚期,楚国恐秦国入侵,黄歇奉命出使秦国,不费一兵一卒,用犀利的言辞,从政治、军事等多角度说服秦王,最终使秦、楚结盟。

  此外,《记忆重庆》收录了常璩《巴人参加武王伐纣》《巴人歌谣》和《禹娶于涂山》三篇文章。这三篇诗文均摘取自常璩所撰写的《华阳国志》。

  其中,《禹娶于涂山》一文中写道:“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明确指出,涂山就在今天的重庆。

  傅德岷称,涂山在古代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第二种说法是安徽蚌埠怀远县的当涂,第三中说法是江州(今天的重庆)。“常璩的文字证实了大禹在重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说法,这是我国史书中对大禹在重庆治水的最早记录,弥足珍贵。”

  值得一提的是,《记忆重庆》中收录清代诗人周煌《琉球国志略—封贡》(节选)一文指出,“琉球国”最早见于我国的《隋书》,明洪武五年(1372年)正式接受册封,成为我国的藩属国。傅德岷认为,此文虽不是直接写重庆,却出自重庆人手笔,具有极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外国人眼中的重庆

  充满感激、敬仰与好奇

  “《记忆重庆》不是一本单一的文献或者文集,而是一本谈古论今的‘地区经典文化的集成’,只要一卷在手便可对重庆文化发展大致脉络有个清楚认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员黄晓东称,该书和同类题材的书籍最大的不同是,它不是简单按区域位置来梳理、罗列文章,而是别出心裁地将文学性、文献性和考据性融为一体,具有国际视野。

  据了解,该书选用了美国罗斯福总统《致重庆人民的纪念状》和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金九主席《致中华民国朝野人士告别书》。

  前者是美国罗斯福总统观看了记录中国人民抗战、荣获1942年奥斯卡纪录片特别荣誉奖的彩色纪录片《苦干》之后,所亲笔题写的,以表彰中国人民“拥护自由之忠诚,将使后代人民衷心感动而永垂不朽。”1944年他请副总统华莱士访华时来渝赠与重庆市民。后者表达了金九主席对重庆人民抗战精神的敬仰,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支持、帮助韩国民族反日复国斗争的无限感激之情。

  同时,书中还收入一批日、荷、法、美、英人题写重庆的作品。例如,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的七律格律诗《巴渝旧事——文镜学兄两政》。抗战时期高罗佩以外交官的身份住在重庆,向著名书画篆刻家、现代浙派古琴大师徐文镜学习琴棋书画。1951年,高罗佩从印度到香港,与徐文镜再度相遇,忆及“巴渝旧事”,杯茗相邀作诗并手书相赠,从中我们可以一窥这位西方文化人的汉学水准。

  另外,日本人竹添进一郎写的《重庆府》也被收录于《记忆重庆》中。1875年竹添进一郎到中国,其间前往巴蜀游历,历经荣昌、永川到重庆,然后经长寿、涪陵、丰都、忠州、万县、云阳、夔州、巫山入湖北、去上海。沿途写下了《栈云峡雨日记并诗草》一书,《重庆府》便是其中一篇。

  “从这些外国人所写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们对重庆充满敬仰、感激、好奇,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重庆的历史风貌,这对今天的重庆如何走向世界会有一些启示。”黄晓东说。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